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总结 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总结 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有哪些
解题指导
1.踩准三大得分点
(3)文言句式“古今有别” 别忘了
①判断句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诚”“皆”“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确实是”“都是”“本来是”“就是”。
【例3】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刘备天下枭雄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题思路〗C(A.“……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无标志判断句。C.一般陈述句。D.“……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①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仆言为陈……矣”“尧咨者,……也”均为判断句。)②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得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汝为贵臣”“是移祸于人也”均为判断句。)
〖参考译文〗
宋朝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得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还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人之风。
②被动句
【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节选自《宋史·郭劝传》)
①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①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申辩才得以免罪。(“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②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③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译文〗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申辩才得以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③宾语前置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注意“未之行”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参考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到住处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有取舍不苟且的品质啊!
④省略句
【例7】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答题思路〗C(A.“撞”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之”代指“玉斗”。B.“使”后省略兼语“之”,“之”代指“蔺相如”。C.没有省略现象。D.“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之”代指“赵王”。)
【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节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①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①(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了介词“于”;尾句“与”后省略了“之”。)②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待遇”后省略了“之”;“访”后省略了“之”。)③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仲长统)总是称病不去。(“召”后省略了“之”;“辄”前省略了“仲长统”。)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少年时爱好学习,长于文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尊重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在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都因此认为仲长统与众不同。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沉默或言说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随帝王的人,只是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罢了,他们的名声不可能永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净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⑤定语后置
【例9】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苟以天下之大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答题思路〗D(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⑥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
【例10】下列各句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题思路〗C(“于”应译为“到”。)
【例11】把下面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赐①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②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①〔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②〔简子〕即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子贡说:“我好像口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渴者之饮江海”是“渴者之饮(于)江海”的省略,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奚”是“为何、怎么”的意思。“善哉,子贡之言也!”是主谓倒装句。〕
⑦固定句式
【例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节选自《资治通鉴》)
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韩国待到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再出兵,)我们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以失败而还,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的齐国身上。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词论 李清照
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唐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二年,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译文:
【答案】
1.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有的人生起气来。等到李八宝调整嗓子,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
〖解析〗“哂”,嘲笑;“或”,有的人;“转”,调整;“歌”,歌唱。
〖参考译文〗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调整嗓子,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一一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2.隋炀帝倚仗他财富充足,奢侈之心毫不节制。最终使国家灭亡了。
〖解析〗“恃”,倚仗;“厌”,通“餍”,满足,这里“无厌”指“无节制”;“卒”,最终;“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百姓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的灭亡。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三月)壬子(初五),关内地区大旱饥荒,百姓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诏令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蝗灾害,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旱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