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揽3300亿,白酒五巨头虐惨小弟
一年狂揽3300亿,白酒五巨头虐惨小弟
白酒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商业模式简单,毛利率又很高。但是,行业进入新周期。现状是,活得滋润的酒企并不多。换句话说,极少数的企业,分走了绝大部分蛋糕。
那么,钱到底让谁赚走了?
「市界」梳理 2023 年报发现,白酒上市公司中的前五大巨头,攫取了行业六成的利润。
2023 年,贵州茅台总营收 1505.60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747.34 亿元;五粮液总营收 832.72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02.11 亿元;洋河股份总营收为 331.26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00.16 亿元;山西汾酒总营收为 319.28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04.38 亿元;泸州老窖总营收为 302.33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32.46 亿元。
白酒上市公司中,营收超过 300 亿元且净利润超过 100 亿元的,也正是这五家。
可以看出,白酒巨头们构成了 " 一超一大三强 " 的竞争格局:贵州茅台是超级霸主般的存在;五粮液虽然很难追上贵州茅台,但又遥遥领先于身后的酒企们,是所谓的 " 一大 ";洋河股份、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形成了多强竞争的格局。
纵观整个白酒行业,可以说,酒是越来越不好卖了。但是,五巨头吸金能力仍然很强。
2023 年,上市白酒企业前五大巨头——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泸州老窖,营业总收入合计 3291.19 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 1386.45 亿元。而 20 家传统上市白酒企业,总营收合计 4137.71 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为 1569.78 亿元(未包含顺鑫农业白酒业务)。
大致计算可知,五大巨头总营收占 20 家上市白酒企业的 79.3%,归母净利润占比约 88.3%(未包含顺鑫农业白酒业务)。
可见,五巨头在行业内确实很强势。而放眼整个白酒行业,更是如此。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23 年,全国白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 7563 亿元,同比增长 9.7%;实现利润总额 2328 亿元,同比增长 7.5%。
粗略计算一下,五巨头营收在整个白酒行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约 44%,而五巨头归母净利润在白酒行业利润总额中占比约 60%。
2023 年白酒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还没有官方数据,暂且以 2022 年的 963 家来计算。那么,整个白酒行业的大致境况为,大约千分之五的白酒企业(五巨头),瓜分了白酒行业 44% 的收入,直奔 50% 而去;而行业利润的六成,被这五巨头瓜分了。
而且,营收与利润在日趋向头部集中,尤其是利润,五巨头的吸金能力还在逐年增强。
如果将五巨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强者恒强的趋势越发明显。
2003 年至 2012 年是白酒行业的 " 黄金十年 ",大小酒企一起繁荣。之后,由于限制三公消费等原因,行业陷入深度调整期,2016 年才开始复苏,逐渐打开行业结构性繁荣的局面。最近几年,由于大环境等原因,分化加剧,挤压式增长的特征也愈发明显。
2016 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 6125.74 亿元,同比增长 10.0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 797.15 亿元,同比增长 9.24%。而那年,上市白酒前五大巨头营业总收入合计为 945.91 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为 318.63 亿元。
粗略算一下,那一年,这五大巨头营业总收入在白酒行业销售收入中占比约 15%,五巨头的归母净利润在白酒行业利润总额中占比约 40%。
从 2016 年到 2023 年,白酒行业收入增长不到 24%,利润增长了 192%。而五巨头的营业总收入增长了 248%,归母净利润增长了 335%。五巨头越来越强势。
但如果将五巨头分开来看,对比之下,增长的步伐有快有慢。
早年间,在五粮液大肆开发 OEM 产品的时候,贵州茅台就开始主动拓展市场,并开始讲各种故事,2011 年还以 4.43 亿元拿下了央视 2012 年黄金时段广告标王。2012 年,一瓶茅台的价格一度被炒到了 2000 元。
2013 年,贵州茅台在营收与净利润上实现了对五粮液的全面超越。从此,白酒行业老大易主——五粮液将 " 酒王 " 的宝座拱手让给了贵州茅台。
从领先者变成了追赶者的五粮液,先后遇到了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期、酱酒热等行业重要变化,追得艰难。茅台却在故事演绎中逐渐封神," 股王 " 之位也轻松坐了上去,还通过 "i 茅台 " 等渠道改革措施增厚企业业绩。
这几年,五粮液追茅台,越追距离却越远。
从 2019 年 -2023 年,五粮液与贵州茅台的营收差距依次为 353.12 亿元、375.94 亿元、399.81 亿元、501.31 亿元、622.22 亿元,归母净利润差距依次为 238.04 亿元、267.42 亿元、290.83 亿元、360.25 亿元、445.23 亿元。
不过,五粮液作为浓香王者,也曾是 " 中国酒业大王 " 与行业老大,虽然追不上茅台,但也只是仅次于茅台,在老二的位子坐得还是比较稳当的。
相较于贵州茅台与五粮液——老大与老二座次的稳定,当了多年老三的洋河,位置并不稳固,且 " 老三争夺战 " 非常激烈。争夺的格局,是洋河在守,泸州老窖与山西汾酒在攻。
从 2019 年开始,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愈加激烈的竞争形势,为追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洋河进行战略性调整,导致营收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这给了泸州老窖与山西汾酒靠近与反超的机会。泸州老窖天天喊着 " 重回前三 ",山西汾酒的势头也很猛。
洋河先丢掉的,是利润第三的位子。
2021 年,泸州老窖归母净利润反超了洋河股份,成了行业老三。2023 年,山西汾酒的归母净利润也超过了洋河股份,洋河掉到了第五,利润前五格局变成了 " 茅五泸汾洋 "。
泸州老窖是高端三巨头之一,旗下的高端产品国窖 1573,与飞天茅台、普五齐名。而在白酒行业的高端化进程中,高端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驱动十分重要。
这也给企业直接贡献了利润。泸州老窖的毛利率、净利率领先于洋河股份与山西汾酒。
在营收规模上,洋河股份虽然仍坐在老三的位子上,但是,山西汾酒与泸州老窖紧追不舍,尤其是山西汾酒。2022 年,山西汾酒营收反超泸州老窖,直追洋河股份。2023 年,五巨头的营收排名依次为 " 茅五洋汾泸 "。
山西汾酒这几年几乎在飞速前进。2017 年,山西汾酒开始推动汾酒集团的整体上市,2018 年还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华润……总之,通过产业整合、收购控股股东汾酒集团相关资产等一系列举措,山西汾酒开启了加速模式。山西汾酒的总市值已经排在了第三。
整体来看,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的业绩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洋河股份相较之下增速较缓,2023 年营收增速 10% 左右,净利润增速还不到 7%。
山西汾酒想 " 三分天下有其一 ",泸州老窖喊着要 " 重回前三 ",你追我赶,洋河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五巨头而言," 一超一大 " 比较稳,而 " 多强 " 的格局尚未固化。
相比之下,五巨头还是在比较稳健的增长,头部的收割力也在增强。
在白酒行业,面子消费占了很重要一部分,不管是送礼还是商务社交,抑或是宴席请客,会先考虑要买什么品牌的酒。品牌效应,是一家酒企的当头招牌。这也是五巨头多年来积淀的优势。
不过,五巨头的掘金能力越来越强,意味着中小酒企越来越难过。
白酒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国白酒产量的顶点是 2016 年——累计产量 1358.36 万千升,而 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已降至 449.2 万千升。
到 2023 年,白酒行业产量已经连续七年下滑。白酒早就是一个存量血拼的市场。
这两年,酒不好卖了,这是酒企们普遍性面临的困境。同时,营收与利润在向头部巨头们集中,而中小酒企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酒为什么不好卖了?大的方面与市场需求及大环境有关,而在存量竞争的行业内,同行之间在相互挤压,尤其是巨头们对小弟们的挤压。
这也是白酒行业目前的一大特征——二八分化加剧,挤压式增长也在加剧。
五巨头的业绩相对稳健,紧随其后的两家酒企——古井贡酒与今世缘,2023 年的业绩增长都还不错,古井贡酒营收超过 200 亿元,今世缘营收超过了 100 亿元。五巨头与这两家酒企一起,组成了白酒上市公司中百亿以上规模的阵容。
不过,从第八位开始,各家企业的日子,就各有各的苦。
中小型地方酒企、区域酒企,盈利越来越艰难,从排在上市白酒公司腰部及尾部的企业就可以看出来,老白干酒、酒鬼酒、金种子酒、皇台酒业等,业绩下降的下降,亏损的亏损。
举个例子,处于上市白酒企业尾部的金种子酒,2016 年,总营收为 14 亿元多,而 2023 年仍然为 14 亿元多;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16 年为 0.17 亿元,而 2023 年却是亏损状态,而且到 2023 年已经连续亏损了三年。而这几年,五巨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式的。
其中,利润的变化更重要。有的尾部酒企想通过大力营销来拓展消费群体,最终,可能换来了营收一定程度的起伏,但是回头一看,净利润又是亏损。金种子就是如此。
不光是金种子酒,白酒行业的亏损面也在增大,而且还是在企业数量减少的情况下。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 2017 年到 2022 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2022 年较 2017 年下降了近 40%。
2022 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 169 个,亏损面为 17.6%。到 2023 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亏损 265 家,亏损面达 26.7%。
白酒行业已经进入新的调整期,酒企们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高端市场的巨头们也在俯身向下发力,低端市场、光瓶酒市场,都不想放过。
五粮液 2023 年还推出了低价的光瓶酒——尖庄 · 荣光,500ml 装建议零售价 59 元,100ml 装 25 元。不止如此,五粮液在百元以内已经布局了多款产品。
巨头们在品牌、渠道、营销等方面优势明显,如果渗透到各个价格区间,对中部、腰部、尾部企业来说,不光是挤压式增长,甚至是替代式增长。
作者 | 雷彦鹏
编辑 | 陈 芳
运营 |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