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这一年:画饼、打仗、分钱
理想汽车这一年:画饼、打仗、分钱
" 抠厂 " 不抠了?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2 月 26 日,理想汽车发布了 2023 年四季度财报,全年成绩单也就出来了。
这一年理想卖了 37.6 万辆车,收入 1239 亿元,净利润 117 亿元,成绩非常亮眼。一向抠门的理想大方发出了年终奖红包,有员工领到 8 个月工资。
但同时,友商的日子并不好过。高合汽车停工停产,面临生死倒计时;哪吒汽车被曝出年终奖推迟发放,CEO 号召员工要习惯过 " 苦日子 "。
友商们在坑里,理想在领奖台上。一冷一热,更凸显出理想的风光。
毫无疑问,理想是整个 2023 年表现最好的造车新势力。它卖出去的车最多,单价贵,同时还有很高的利润率。它的现金流也很好,账上趴着 900 多亿人民币的现金。它现在的市值为 439 亿美元,是蔚来和小鹏加起来市值的两倍多。
复盘理想的 2023 年,我们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画饼、打仗、分钱。通过这三板斧,画最大的饼,打最狠的仗,分最聪明的钱,理想取得了暂时的领先。
画饼
2023 年,理想 CEO 李想画了很多饼。虽然一开始有些人不相信,也有人不以为然,但大部分都实现了。
先看销量(或交付量)。在所有评价指标中,销量是最直观、车企最重视、每个月要固定比拼一下的指标。理想 2023 年每个月的成绩如下图:
李想公开立过几个 flag:
5 月 10 日:6 月单月交付 3 万辆;
8 月 9 日:四季度月交付突破 4 万;
10 月 31 日:挑战整体 5 万 / 月,以及理想 L7 的 2 万 / 月。
对照销量图,这几个目标都实现了。理想在 6 月首次交付超过 3 万辆,10 月完成 4 万辆,12 月突破 5 万辆。而且,目标完成的时间卡得非常准。纵观全年,理想 37.6 万辆的成绩不仅超出了年初制定的 30 万辆目标,也超过了后来调高到的 36 万辆目标。
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不在于具体的数字,而在于目标完成后的成就感,以及对员工士气的鼓舞。它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公司说到做到,一切尽在掌控中。
李想不愧是最会画饼的产品经理,最会做产品的 CEO。
销量只是一个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公司战略和创业节奏。
2023 年理想发了新车,但又没发。L7,2023 年理想唯一的增量车型,是 L 系列的套娃车。再加上同系列的 L9、L8,以及已经停产的理想 ONE,就构成了 37.6 万销量的全部。
套娃是一种取巧的战略。你可以骂它偷懒,但它确实有效。同一类目标客群反复营销,同一个细分市场反复轰炸,同一个生产平台、同一批零部件反复用,经营效率是最高的。在商言商,造车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不要重复造轮子。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战略聚焦。很多车企都吃过战略不聚焦的亏,包括理想自己。当年理想跟滴滴合作开发网约车,蔚来造手机,小鹏内耗,都跟战略不聚焦有关。
前几天李想说,之前总有人教育和提醒他,让他做房车市场,以及皮卡、跑车、运动轿车、老年车、运输车 …… 他都没听,一直聚焦家庭高端用车。他只列了一个数据进行反驳:到 2030 年,中国售价 20 万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场吃到 35% 就是上万亿。"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 2023 年理想实际在做的,是用 L 系列的三款车,吃透 30 万元以上的中大型 SUV 家庭用车市场。它的产品矩阵、营销、渠道,全部围绕这个展开。
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点——供应链。对于部分车企而言,每个月能卖多少辆车,其实取决于能生产多少。曾经的蔚来、去年的理想、现在的问界,都发生过订单来了,但交不了车的情况。
理想在这块做得还不错,这也是李想有底气画饼的前提。比如,去年 8 月理想的产能卡在零部件供应上,极限是 3.4 万辆 / 月。李想对外说四季度要月交付 4 万辆,然后 10 月国庆期间工厂升级改造,把产能补上了,当月就过了 4 万。
李想是一个很擅长总结并输出观点的 CEO。趁着风头正劲,李想在去年 8 月开课,在得到 APP 讲授产品实战。
讲课的营销意义大于课程本身,既能招收门徒,又能给理想品牌添一把火。一位理想员工曾对「定焦」说,课程开讲后,有不少外地企业家带着公司高管,来北京向李想当面请教。有一家公司老板当场就订了好几辆 L9。
2023 年立下的目标中,唯一没有实现的是新车型 MEGA 的上市发布。
理想的原计划是,5 月开始对外放风,10 月放出无伪官图,社交平台疯狂预热,12 月正式上市,2024 年 1 月试驾定购,2 月下旬开启用户交付。李想的要求是," 会保持与 L9、L8、L7 车型相同的发布、交付节奏 "。
实际是,因为车身设计问题,MEGA 的上市节奏被打乱了,整体计划被延后,要到 3 月 1 日才正式上市。
现在,新车上市在即,理想的营销炮火集中到了 MEGA 身上。如果你近期看到很多有关 MEGA 的信息,或者李想又爆出惊人言论,那恐怕又是造势了。
打仗
2023 年的车市竞争非常惨烈,威马没活下来,高合奄奄一息,哪吒也有些问题。这期间,理想重点打了两场战役,一是整个车圈的价格战,二是与华为的正面肉搏。
价格战从年初一直打到年尾,始终没有停火,所有新造车企业都被卷入其中,理想也不例外。
理想不想打价格战。去年 3 月那波掀桌子式的价格战中,理想第一个跳出来拒绝,推出了保价政策。当时它承诺不降价,只要是 3 月份下的订单,90 天内降价补差价。随后,腾势、零跑、哪吒、领克都跟进了,异口同声拒绝价格战。
" 抵抗 " 没持续多久,保价的松散联盟就瓦解了,但理想一直坚持不降价。它的策略是推出相对低配的 Air 车型,降低新车售价。最便宜的理想 L7 Air 版,算上各种优惠后 30 万元能拿下。
2023 年,理想卖的最好的车是 L7。从 3 月交付开始,它每个月的销量都超过 L9 和 L8,一直排在第一。最近几个月,L7 的销量占比维持在 40%。
图源 / 理想汽车微博
不过,最后理想还是降价了。从去年 8 月开始,理想的各地门店推出各种形式的优惠,幅度在 1.5 万元到 2 万元不等,还能送 swtich 游戏机和现车积分。
一开始理想不承认降价,说这是地方门店的自主行为,没几天理想官方就推出了 1 万元的保险补贴。年底时,理想 L 系列车型的实际购车优惠在 2 万元左右。
自认为定位高端的汽车品牌,都不愿意降价,理想如此,蔚来也一样。降价一方面会伤害老车主,可能引发维权事件,另一方面会引发潜在购车者的观望情绪,反而不一定促进销售。更重要的是,降价会侵蚀利润。
特斯拉就是典型。因为频繁降价,特斯拉的销售毛利率一路从 29.7% 降到了 16.6%。两年前特斯拉每卖出一辆车能毛赚 10 万元,现在腰斩至 5 万元。
但在中国的汽车生态里,不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区别在于谁的降幅更小,成本压得更低。
理想直到今年 1 月才进行较大幅度降价,L 系列车型降价 3.3 万 -3.5 万元,其中理想 L7 起售价首次下探至 30 万元内;理想 L9 优惠后起步价不到 40 万元。这是理想在为车型迭代做铺垫,降价的都是 2023 款车型,2024 款理想 L 系列车型将于 3 月份上市。
2023 年的另一个变量是华为。华为对理想发起了直接挑战,双方差距持续缩小。
华为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去年 12 月的交付量过了两万,今年 1 月过 3 万,首次超越理想。请注意,问界相当于是 " 一打三 ":理想三款车(L9、L8、L7),问界两款(M5、M7,其中 M7 占比 95%)。
问界和理想是直接竞争对手。理想的 L 系列和问界的 M 系列都是中大型 SUV、增程式,对标车型的价格也接近。有人说,华为是摸着理想走过的路,去摘取胜利的果实。
李想很早就把华为视为学习对象和竞争对手。2022 年问界 M7 发布时,对理想造成巨大冲击,按照李想的说法,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导致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他根本就睡不着觉。
后来,问界的几款车型因为质量问题,口碑下滑严重,销量随之大幅下降。去年华为推出新 M7,重振旗鼓,5 个月内拿到超过 14 万订单,一下就翻盘了。而且,新款 M7 起售价比 L7 便宜了 7 万,有华为背书,对理想的订单造成分流。
此外,上市七天便拿到 3 万辆订单的问界 M9,对标车型是理想 L9,在这个月底开始交付。相当于,华为在产品矩阵上和理想展开全面竞争。去年,二者之间的火药味还不是太浓,如今竞争升级了。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去年 11 月初,小鹏因为 AEB 事件,与华为隔空对战了几个回合,有好事者在李想的评论区起哄,让他加入战局。李想回复:" 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呀。"
分钱
2023 年的几场大仗打下来,理想抢到了市场,也赚到了钱。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是成本控制最好、利润率最高、现金储备最丰厚的公司。
2023 年理想收入 1239 亿元,是 2022 年的近 3 倍。虽然其单车销售收入从 2022 年的 33 万元,降至 2023 年的 32 万元,但单车毛利润增加了 5467 元,平均每辆车毛赚 6.9 万元。
这说明,规模效应起来了,造车成本被分摊了。规模是王道,这也是为什么车企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多卖车。没有销量,一切都免谈。
理想的销售毛利率在 2023 年的四个季度逐步提升,到四季度已经达到 22.7%,公司毛利率达到 23.5%,创下历史新高。
2022 年理想还是亏损状态,虽然个别季度能盈利,但整体亏损。2023 年这一状态被彻底扭转,四个季度全部盈利,且净利润规模按季度提升,四季度有 56.6 亿元,全年净利润 117 亿元。这对于绝大部分造车新势力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此前理想在业内有 " 抠厂 " 之称,现在的这些利润,让理想有资本给员工发年终奖。李想很清醒,"2023 年超越目标就多发奖金,2022 年没有达成目标就少发奖金,做到赏罚分明。"
虽然有很浓的互联网基因,理想在本质上还是一家制造业企业。2021 年底理想有员工 11901 人,2022 年有 19396 人,2023 年增到了 31591 人。这 3 万多名员工中,有 9551 人属于生产部门,是过去两年人数增长最多的——净增 7671 人。
如何管理好 3 万多人,对一位 80 后 CEO 而言是个挑战。李想很早就对汽车组织的复杂度有认知,言必谈 " 组织管理 ",在制度层面保障了组织效率。无论是画饼,还是打仗,以及分钱,都要提前把利益划分机制设定好,这也是一位 CEO 的职责。
按照当前的市场格局和理想的财务情况,理想只要不犯致命错误,完全可以进入决赛圈。" 蔚小理 " 中曾经的大哥蔚来,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在 2023 年都被理想拉开了差距。
不过,外界对理想的质疑也始终存在,比如过度营销。
去年 11 月,理想 MEGA 在广州车展亮相时,做了大量营销预热。理想在现场展示了 MEGA 的白车身,理想车身安全负责人寇博士 " 两块 1500MPa 的钢叠加在一起相当于 3000MPa" 的言论,遭到网友嘲讽。还有人质疑理想 MEGA 车头纵梁和 B 柱车顶焊接 + 螺栓的工艺存在安全隐患。
12 月下旬,一辆理想 L7 发生交通事故,理想在交管部门做出认定结果之前,在未经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公布了事发时车载记录仪内的内容,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质疑理想的价值观,认为这家公司为了撇清责任,可以做任何事情。
李想最近反讽复盘 2023,也被一些人认为格局太小,评论区骂声一片。
现在,理想正处在风头上,可以用发展解决或掩盖前进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当竞争加剧,速度变慢,有些问题可能才会显现。这也逼着它继续向前,不能慢下来。
* 题图来源于理想汽车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