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悲惨的几个民族
世界上最悲惨的几个民族
世界上最悲惨的几个民族
一、犹太人
犹太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民族,犹太民族属闪米特人,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犹太人通常有两种情况,广义上来讲,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狭义上来讲则要追溯到在“种族"范畴上的历史。在很久以前,以色列却是一个命运悲催的国家。
在其古代历史上,以色列多次被别国踏平,一度逃难别处。特别是在两千多年前,由于犹太人的一次反抗,激怒罗马统治者,最终导致以色列土崩瓦解,彻底亡国。
在那次覆灭后,罗马人开始大规模驱逐犹太民族。犹太人被罗马人追杀的四处躲藏,为了活命只能逃离家园,沦落为无家可归的民族。这种流浪一直持续到1948年,以色列才有机会重新建国。
犹太人,他们这个民族向来高傲,视自己为“上帝的选民”,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国家中,都会推出一种法律体系,用来保证归附百姓都能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弱者不受任何欺负。同时,在统治外族的过程中,罗马人还会将自己先进的文明传播出去,使得一些文明落后的野蛮民族,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走出自己民族的文化。可是,犹太人不这么想的,在他们看来,被罗马人统治是非常可耻且不可原谅的事情。罗马人愚蠢粗莽,犹太人丝毫看不到眼里去。对于罗马人所谓的先进文明,在犹太人看来那不过是甜蜜的毒药,真正目的是为了向外族灌输罗马文化。
因此,犹太人拒绝这种洗脑主义,不论是罗马人的语言还是文字,亦或者是戏剧,犹太人统统避而远之。甚至,罗马人的宗教,也惨被视为邪教。总之,只要与罗马人有关的东西,骄傲的犹太人统统避而不见,唯恐脏了眼睛。
罗马统治者决定彻底摧毁犹太人的国家,也就是以色列。据资料记载,罗马军队覆灭以色列后,曾在其首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死亡的犹太百姓高达五十余万。成千上万的尸体堆积如山,被暴露在外。经过一段时间太阳的照射,许多尸体开始腐烂散发臭味,令人作呕。
经过罗马帝国的残忍血洗,犹太人彻底失去自己的国家,甚至都没了自治的权利。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犹太人开始了小规模的逃离行动,另外一部分人不愿意逃离家园。直到罗马人主动出击,用武力强制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国境,这下就算不想走也要走了。
自此,犹太人开始了数千年的迁移生活,在这期间,他们在世界各地漂泊,受到了无尽的磨难甚至是死亡。无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在异乡生活这么久的,好在,最后大多数犹太人都回到了最初的家园。二十世纪初,犹太人在欧洲迎来了数次移民潮,大量犹太人涌入欧洲国家,在此期间还发生了数次暴动。在掀起二战后,纳粹将屠刀对准了无辜的犹太人,在不近人情的政策之下,犹太人成为猎杀对象。短短几年时间,被杀害的犹太人高达六百多万。
这个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犹太人口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恢复。
不过,好在现在犹太人已经在以色列成功建国,实力强悍,在历次中东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算是千年后重获新生,苦尽甘来。
这些都是犹太人的骄傲,可见教育对犹太人是多么重要啊。
二、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是西亚地区的民族,属于高加索人种地中海类型,在中东是一个人口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总人口约3000万,主分布区位于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的交界地带库尔德斯坦,有少数分布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山区。是世界上没有自己国家的规模最大的民族。
夹缝中生存的库尔德人
库尔德族主要语言是库尔德语,相传是古代米底亚人的后代,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库尔德斯坦的山区活动,过去都过着游牧式生活。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和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全球约有3000多万库尔德人,是数量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中东第四大民族,也他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长期以来,库尔德人在中东几个国家的夹缝中生存,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局势,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仍然保持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传承。海湾战争后,库区在西方支持下愈加独立,民族主体意识深入人心。
虽然库尔德人一直都希望在库尔德斯坦地区建立自己的归宿家园,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遏制。现在只有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自治区相对自由,自治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70年3月在历经了几年的战争之后伊拉克政府与库尔德斯坦民主党达成的自治协定。该协议最终未能实施,1974年伊拉克北部又陷入了伊拉克政府与库尔德人的新一轮血腥冲突之中。
库尔德女兵
2017年9月25日,伊拉克境内库尔德斯坦地方政府不顾伊拉克的反对,进行独立公投,有72%选民参与,高达92.73%支持独立。伊拉克政府果断出兵应对,库区不得不宣布放弃独立。但库区预定下次大选将于今年6月举行,库尔德人的生存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
被美国利用后被抛弃,任凭土耳其军队屠杀
2019年10月9日,土耳其对叙利亚东北部的库尔德民兵发起行动,而在10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让美军从叙土边境撤出的决定。美国实际上已经抛弃合作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盟友叙库尔德武装。就这样,库尔德人一直是被各方利用的棋子,各方提防的敌人。在四国夹缝中求得生存。美苏之间来回拉扯站队。整个民族看不到希望,痛苦似乎没有尽头。
三、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著名跨境民族。吉卜赛人则自称为罗姆人,在吉卜赛人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但英国人称其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其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其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等等。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弗拉明戈人指的都是一个民族的人。吉卜赛女郎,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裙,跳弗拉明戈舞蹈原来都是一伙儿人。只是在不同国家,被叫的名字是不一样的。
吉普赛女郎和大篷车是她们漂流的家
西班牙热情的弗拉明戈舞蹈
中国美女们最喜欢的波西米亚风格长裙
弗拉明戈舞蹈家
吉卜赛人可能原居今伊朗境内,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吉卜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吉卜赛人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卜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看手相算命的吉普赛占卜师
吉普赛人的水晶球,据说可以预测未来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吉普赛人用来占卜的塔罗牌
罗姆人以占卜为生,塔罗牌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种占卜方法。在罗马教廷势力最为强大的时期,正是罗姆人的保护才使塔罗牌能够流传到今天。在很长的时间里塔罗牌只有罗姆人才能看得懂,许多塔罗牌的牌意都是以罗姆人的解释作为基础的。同时罗姆人还发展了塔罗牌的占卜方法,仿佛又为塔罗牌起源于罗姆人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罗姆人是一个四处流浪的游牧民族,没有太大的可能发展出极有系统的塔罗牌哲学,他们的塔罗牌知识是从其他文明学习来的。吉卜赛人不但有占卜塔罗牌的能力,还会一种古老的读心术。吉卜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卜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巫卜、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为现代吉卜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共同而紧密地生活在以地毡装饰的狭小空间,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由于吉卜赛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注册和人口卜查是其卜遍特点)以及在社会和政治上长期遭受歧视,确切估计他们的人数相当困难。
据估计,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卜赛人,其中近1000万分布在欧洲。如今,在东欧许多地区,吉卜赛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吉卜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吉卜赛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英国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传统称呼。这是由于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流浪到他们那里的异乡人不太了解,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慢慢就变成“吉卜赛人”了。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赛人国际组织——罗姆人国际委员会就使用了罗姆人一词,而且如今正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尊重。不过由于习惯和传统的称谓,多数仍称他们为吉卜赛人。
给中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里的吉卜赛姑娘,和电影《叶塞尼亚》里的吉卜赛姑娘。
总之,吉卜赛这个民族到现在依然是过着流浪的生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虽然人口一千多万,可一直没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也没有自己的任何产业,似乎,这个世界有这个民族不多,没有这个民族也不少。存在感非常低。
四、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向东方和南方扩张的主要力量。现多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俄罗斯语南部方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15世纪,哥萨克指在第聂伯地区形成的半独立的鞑靼族,亦指从波兰、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国逃亡到第聂伯河和顿河地区的游牧民,他们建立了自治的村社。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哈萨克民族的哈萨克源于同样的突厥词汇。
大约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时,由于地主贵族的压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中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因不堪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当时,在俄国南部地区,草原辽阔,人烟稀少,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各种鱼类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统治鞭长莫及,于是,这里便成为逃亡异乡的人们的避难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几个定居中心。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萨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顿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区的称“上游哥萨克”;居住在顿河下游的称“下游哥萨克”;居住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罗热哥萨克”。后来,又出现了“伏尔加河哥萨克”。俄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06-1607的鲍洛特尼科夫起义、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和1773-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都是以哥萨克为主力的。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其他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有人说他们是俄罗斯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枪、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并没有像此前的战争一样有骄人的战绩。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
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肉体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弩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昔日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为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哥萨克骑兵投降了德军,成为纳粹的马前卒调转枪口打苏联,二战结束的时候哥萨克骑兵向英军投降,结果,这些人被丘吉尔交给了苏联军队,后果可想而知。哥萨克骑兵犹如墙头草,随风倒,结果最终还是没有站对队伍。
哥萨克骑兵具有打家劫舍的“此路为我开”风格。在河滩地段打劫过往商船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哪一边的统治者剿灭力度加大就去投靠其他的统治者。长期以来哥萨克一直与犹太人势不两立,他们同是缺乏国家认同没有归属感的流浪群体,但是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却有很大的差异和对立,有人说哥萨克和犹太人对立就像“斯巴达和雅典人一样”。20世纪初俄国的犹太人和哥萨克人数大体相当,犹太人有530万,哥萨克约44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3%、2%,都是少数群体。但是生活习性、价值观念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犹太人强调读书做生意,有迫切的生存危机感,聚敛钱财,重视教育。这种文化传统逐渐变成一种趋利性的商业资源,孩子需要及早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如果说犹太人一会说话就要读书,一开始读书就要考试,犹太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逼上各种补习班,以期早早地出人头地,有一技之长;有尚武精神的哥萨克则恰恰相反,他们蔑视财富,不重视教育,强调平等,习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准军事化生活习性养成了哥萨克一会走路就能骑马,一会骑马就能射击,过着一种豪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强盗生活。以第聂伯河为界的右岸乌克兰基本上是以波兰人为农奴主、乌克兰人为农奴的大庄园,左岸是哥萨克自治塞契,哥萨克的不事耕作劫掠成性决定了他们经常骚扰右岸,而波兰人自己并不经营土地,全是雇佣犹太人作为管家来管理农奴,于是造成乌克兰哥萨克十分痛恨犹太人。哥萨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有新加入者补充的集体,而且来者不论出身民族,但唯独坚决排斥犹太人,而犹太人对劫掠成性的哥萨克也是惟恐躲之不及,不会去染指这个群体。 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人在东欧各国从事当地人鄙视的商业、银行、管家等行业,长期的积累使犹太人具有经商才能与意识。因为在中世纪时期,教会不允许教徒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所以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大都是犹太人,也大都比较富有。同行的当地居民自然竞争不过他们,在乌克兰人和俄国人看来,犹太人从事的都不是“正业”,是坑蒙拐骗之术,是一个让人藐视的食利阶层,而犹太人又不掌握权力,政治地位低,处在统治者的打压之下。因此长期以来犹太人成为集体泄愤的对象,民间的反犹情绪经久不衰。在很多欧洲国家,犹太人往往是多数群体攻击的对象,俄罗斯也不例外。但充当急先锋的,却是另一个与他们人数相当的少数群体——哥萨克。
而哥萨克现在基本已经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哥萨克人和犹太人似乎是最特殊的一对例子,一个特别推崇知识,一个崇尚武力,结果是以色列现在建国,并且越来越强大,反观哥萨克基本除了被利用,当马前卒以外就只剩下灭亡。这么来看,文化的传承要远远超越武力的强盛。当然武力也是保障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这四个民族只能是人类历史中少数的几个例子,他们都曾经没有自己的国家,得不到认同,被歧视,甚至是被驱逐,只有以色列这个崇尚文化,知识的国家最终能凤凰涅槃,最终重新站起来,而其他民族要么只崇尚武力,被大国利用,充当了棋子,要么就是随遇而安,随风飘零,永远没有自己的国家,土地,只能任人宰割。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屹立不倒,只有自强不息,尊重文化,永不放弃,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不然永远是一盘散沙,烂泥扶不上墙。
喜欢的请点赞,收藏,转发,不想错过更新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