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是祖国的骄傲!
姑母是祖国的骄傲!
举国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时候,那时87岁的姑母陈伦芳进了医院。当时领导到她病床前给她送来雕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奖章!百感交集的姑母,端庄自豪地和奖章照了张像,她那严肃、那无畏,那不屈的神情,即使至风烛残年之时,也自然洋溢着军人独有的威严和正气!姑母亲陈伦芳,少年时参加了新四军,随军南征北战,后渡江、跨过鸭绿江,她用青春和热血为人民的解放,为人类的和平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她和其千千万万个军中战友一样,是祖国的骄傲,是祖国最可爱的人。
中国华侨报曾刊出了题为:我是志愿军的大幅图片,两位可爱的男女老人手拿志愿军胸章开心地笑着,他们孩童般纯真的笑容里依旧洋溢着战争年代胜利的喜悦、依旧留有中国人不可战胜的自豪。图片中那位手持志愿军胸章笑容可掬的老奶奶就是如东籍离休老干部陈伦芳,她是如东最早赴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女兵,她不怕牺牲、救死扶伤、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奏响了人生的从军之歌。
妇抗救国会最小的宣传队员。陈伦芳出生地在如东丁陈乡九条巷(现苴镇九巷村)一个姓陈的大户人家,当年这里河网密布,杂草芦禾深深,出行几乎无路,都是通过水路出行,这里是敌人不敢冒进的地方,也正是革命者聚集修整的良地。陈伦芳的母亲冯志翠(笔者祖母)是妇抗会干部,她掩护革命者,积极参加抗战的英勇行动给幼小的陈伦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革命的需要,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著名将领陶勇亲自教会她母亲学会骑自行车,在后来的日子,每当出现特殊情况,她的母亲总要女扮男装,深入敌后机智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很小的时候就参加革命活动,每当筹备军粮时,她总跟在母亲身后做宣传工作,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通知左右邻居支援前线。有一次敌人下乡,一位怀孕的革命者来不及转移,母亲冯志翠嘱咐她和年迈的奶奶在家里,敌人问怀孕者是谁就说是自已的母亲,是哑吧。果然,反动派来了,抢完东西后,大声地向这位革命者问话,年小的陈伦芳赶紧向她打起手势,并对那位当头目的家伙讲,妈妈是哑吧。反动派信以为真,带着抢来的东西走了。当时躲在芦苇荡里的冯志翠就担心女儿说错,毕竟陈伦芳当时只有8岁,待到事后回来了解情况后,母亲满意地抱起了女儿,开心地笑了。从此后,她参加的革命活动更多了,她始终牢记她母亲冯志翠说的话:参加革命没有先后,没有穷富,只有赶走日本人,打倒反动派,我们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新四军队伍里最年轻的战士。陈伦芳12岁那年,母亲送她参加了革命军队,从此,她成为新四军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战士。部队首长们认为她太小,不能做群众工作,就将她分到了卫生连,送她到护士学校进行培训。那时部队总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夜行百里是常有的事,她是位好强的人,行军前,年长的战友们劝她“你的东西就交给老同志背吧,免得路上受不了。”可她就是不听,总要在出发前雄赳赳、气昂昂地上路,多数时刻半路上就背不动了,没办法背了她才仍下来,后边的收容部队战友总能收到她的东西,总帮她整理得好好的,到了目的地还给她,总关心地对她讲:小鬼这是你的东西吧?她就会很不好意思地接过自已的东西。从护士学校出来后,她就分到军分区医院工作,由于条件有限,药品及医疗各种材料都很紧张,工作中,有时给伤员剪腐肉时,连麻药也没有。剪这些腐肉时伤员会很难受,有的痛得会大声高叫,看到这些痛苦的战友,有的护士会下不了手,伤员难受时也会责备护士动手时用力太重,这时年龄大的一些战友就让她去办这些事。她动手前总会对受伤的战友说,你坚持一会儿,我会尽最大努力将这事办好的,也许因她年龄太小的原因,受伤的战友们也就会很配合她的工作,因此,同事们说她是护理的神手。有一次,国民党又来进行清乡,枪声已响到医院所在村头,所在的伤员都要转离到海船上,陈伦芳负责的八个伤员有两位是国民党那边投靠过来的兵,因此,这两个兵特担心,卫生连不带他们一起转离。陈伦芳将这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结果转离时,第一个上担架了就是他们两人,在担架上,这两位战友哭了。在海上她们呆了10多天,上级还没有回岸的命令,粮食不够了,淡水没有了,天凉起来,棉衣也没有及时发到手,不少人已经有3天没有吃上一粒米了,伤轻的伤员断粮一天,但国民党回归的两个兵却每天都有稀饭供应,他们说,伤好后上前线将继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功。据说,那两位兵回到前线作战很英勇,其中一位光荣牺牲。
渡江战役中英勇的白衣天使。1949年4月至6月解放军渡江战役时,陈伦芳在部队已成长为助理军医了,过江之前,她和战友们反复练习上岸的动作,确保万无一失。经过几天休息,渡江战役打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陈伦芳和战友们上了船。敌人在作最后的挣扎,天上飞机飞来了,如一群群鸟在长江上空飞来飞去,仍下了无数炮弹在江面上,一个个水柱在江面升起,炮火中有的船被掀翻了,船上的战友掉进大江,面对如此险恶的战情,没有任何人想后退,前面的船沉了,后边的船又跟上来,在炮火中,有的船上,战歌嘹亮,有的船上所有战友用手在划水,有的船上红旗飘扬,江面上千帆在炮火中竞发,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歌声和炮火中,陈伦芳坐的船终于到岸,她和战友们跳进了深到胸的江水里,互相拉着手向岸边走去,尖刀连已经拿下了岸边的雕堡,远处响起阵阵枪弹声,敌人江边的喑堡还在放着冷枪,路边几位负伤的战友在向上岸的战友们挥动着手,陈伦芳赶紧帮他们包扎,“同志别管我,向前冲”,这位伤员鼓励着刚上岸的战友,天快亮了,敌机又向岸边冲来,“向路边的麦田里滚动,注意隐蔽。”陈伦芳向受伤的战友们大声地呼喊,敌机俯冲下来,一个战友推了她一下,轰的一声巨响,她原来站的地方,被炮弹打一个深深的坑,推她的那位战友双腿又被敌机炸断了,正大量地出血,她立即帮他处理伤口,由于伤势太重,这位战友面临生命危险。“同志,别管我,向前进。”她含着眼泪,将伤口已处理好的战友交给担架队,“同志,你叫什么名字?”那位同志吃力地笑着,回答说:“我参加了渡江战役,是解放军”。那时,他们以能参加战斗而自豪。战友们的共同心愿就是解放全中国。
(图为年轻的陈伦芳)
抗美援朝勇赴前线的女军医。1950年,美国军队在朝鲜仁川登陆后,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陈伦芳和战友们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在朝鲜,敌人靠空军优势,经常切断志愿军的粮食、物资运输线,给志愿军供应造成很大困难。志愿军当时以炒面代干粮,军队医护人员,也经常饥饿着,一面行军,一面还要收容、治疗、转运伤病员,生活十分艰苦。敌机每天在头顶上骚扰、扫射、轰炸,志愿军医疗队在山沟里收容、急救、治疗伤病员,并及时将伤病员转运到后方医院。由于长期行军,又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中,连续十来天不洗澡也不脱衣服睡觉,有的战友患了斑疹伤寒,头发里都长了虱子,女兵们都把头发剪得很短。由于医疗药品紧缺,志愿军重伤员有的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向医生请求,将药让给轻伤员,好尽快治疗后再上战场,陈伦芳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照顾着伤病员,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这些可爱的人们无畏死亡,困难时相互温暖,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将死的黑暗留给自己,这些崇高的人,有的就这样静静地走了,带着饥饿和微笑牺牲,如果及时有药供给,他们完全不可能牺牲。陈伦芳和她的同事们常常流眼泪为这些战友整理遗容,为他们送上人生最后的圣洁礼仪。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年轻的她们随时有生命危险。有一次,姑母陈伦芳又接到任务,送负伤的战友回国治疗,路上卡车碰到了敌机扫射,车上一个女军医当场中弹牺牲,而这位年轻的军医这次回国是准备结婚,就这样军医青春的热血洒在了朝鲜大地。朝鲜战争中,寒冷、饥饿、敌机轰炸、扫射并没有吓倒陈伦芳和她的战友,在抗美援朝前沿,她们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一个又一个任务,直到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
姑母陈伦芳嘱咐家人“美好的和平生活来自不易,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为了夺取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许多英雄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十几万烈士当中就有我认识的很多战友。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拯救了朝鲜同时,也维护了祖国边境领土的安全和主权完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人民的精气神,打出了延续千年的华夏天脊梁。”笔者为姑母的肺腑之言点赞!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热爱祖国的永恒主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