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爱生活

​为何说打仗时,一般不会直接攻击跳伞的飞行员?

点击: 来源:好爱生活
摘要:为何说打仗时,一般不会直接攻击跳伞的飞行员? 飞行员是非常宝贵的高技术专业人员,尤其是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成本极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用与飞行员体重相等的

为何说打仗时,一般不会直接攻击跳伞的飞行员?

飞行员是非常宝贵的高技术专业人员,尤其是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成本极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用与飞行员体重相等的黄金堆出来的,而且培养周期也相当漫长。飞机被击落了可以很快生产出新飞机,飞行员损失了却很难快速有效的补充。

因此消灭敌方一名飞行员,比击毁敌方十架飞机更有用。从理论上来讲,射杀跳伞的飞行员无疑是打击敌方作战潜力的大好机会。所以一些不顾道义的国家比如二战时期的日本,就经常灭绝人性地袭击对方跳伞的飞行员,用机炮扫射甚至用螺旋桨绞杀。

从人道主义和国际公理来讲,跳伞的飞行员属于丧失抵抗能力的作战人员,交战双方理应保障其人身安全,当然执行作战任务的伞兵除外。日内瓦公约在1977年也明确做出规定:不能向除了伞兵以及通过伞降执行敌对任务以外的人员开火。其实在这个规定出台之前,不能射击跳伞的飞行员也是交战国之间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当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主要还是“革命靠自觉”。毕竟就算是日内瓦公约也不可能有效约束所有的战争行为,更不要说是潜规则了。一战时期交战国的飞行员大多是欧洲的贵族阶层出身,一方面大家难免沾亲带故,另一方面贵族崇尚公平决斗的骑士精神,因此空战中充满了绅士风度,虽然说不上是谈笑风生,但是至少不会恶语相向,射杀跳伞飞行员这种丢面子的缺德事基本上极少发生。

到了二战时期,战争越发残酷,人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尤其是战况激烈的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跳伞的飞行员屡屡遭到残酷地杀害,受害者的战友自然要以牙还牙,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变本加厉。许多飞行员都准备了光荣弹,发现情况不妙就给自己干脆来个痛快的。

二战以后,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新闻传媒的发达,射杀跳伞飞行员这种反人类行为必然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主流社会的坚决抵制,施暴者往往得不偿失,所以这种现象才逐渐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