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 2023:科技创新回归理性,折叠屏手机不再高不可攀
智能手机的 2023:科技创新回归理性,折叠屏手机不再高不可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入 2023 年 11 月,高通骁龙 8 Gen3 和联发科天玑 9300 的发布,象征着智能手机全新平台的诞生,同时也预示着 2024 年新周期的来临。
对于即将结束的 2023 年,智能手机行业并未能顺利发展。尽管 IDC 等机构预测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恢复增长,但连续 9 个季度的出货量下滑,早已让整个行业冰冻三尺。
在技术层面,2023 年也是相对沉寂的一年,降本增效的大前提下,等来的更多是规模化带来的技术普及,而像是 200W 以上的超高速快充,由于成本始终巨高不下,就没有能够在中低端产品中普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手机行业没有新的突破。事实上,随着 5G 网络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手机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回顾整个 2023 年,智能手机行业涌现出了许多创新的闪光点。在折叠屏、快充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推动下,2023 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提升了智能手机的性能和功能,还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从狂飙回归理性,快充退回 120W
Redmi 210W 充电头,钛媒体 App 编辑拍摄
早在 2023 年 2 月,真我 realme 就发布了 240W 快充技术和首款应用该技术的产品真我 GT Neo5。随后在 2 月底的 MWC 上,小米发布了 300W 快充技术。但截至 2023 年 11 月,小米并没有 300W 快充的量产产品发布,这一技术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 " 实验室技术 "。
事实上,回顾 2023 年的智能手机新品,也并没有按照此前外界所预期的,普及 200W 以上的超高速快充,有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充电功率上的倒退。像是 Redmi Note 12 探索版还是 210W 快充,但到了 Redmi Note 13 系列就只有 120W 快充。vivo X90 Pro 还有 120W 快充,到了 vivo X100 Pro 上由于电池增大,快充也退回了 100W。
有手机厂商内部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如今手机 SoC 的采购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手机厂商不得不在充电功率这样的边缘功能上 " 施展刀法 "。
此前有消息称,高通公司的骁龙 8 Gen2 芯片采购价格已达到 160 美元,新一代的骁龙 8 Gen3 芯片价格可能更高。考虑到竞争对手联发科天玑系列近几代的 SoC 产品在算力、影像上的表现表现不佳,高通敢于提高价格也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对于充电瓦数的倒退,iQOO 产品副总裁罗锋曾谈到过这一问题。罗锋认为 iQOO 上一代产品采用 200W 充电和新一代产品采用 120W 充电,核心都是把用户的电竞游戏体验做到最优。" 如果一个技术方案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下沉普及,那就是一个优秀的方案。反之如果一个技术方案高高在上,难度太高或是边际的需求改善太少,那就要把它拿掉。"
智能手机发烧友曹先生告诉钛媒体 App,他认为智能手机在快充领域确实有些 " 发力过猛 ",对大多数人 100W 以上的充电功率已经够用。他个人购买过 240W 和 120W 的智能手机,实际感觉差异并不大。" 一开始有一些新鲜劲,但实际上 20 分钟的 120W 和 10 分钟左右的 240W 也差不了太多,除非有特殊的需要,要不然长时间用基本感觉不出来。"
目前来看,在经历过野蛮增长之后,智能手机在快充领域正在回归理性。无论是出于对产品的深度思考,还是外部的成本压力,快充功率狂飙的时代已暂时偃旗息鼓。
打破三星垄断地位,折叠屏进入快车道
vivo X Flip 折叠屏手机,钛媒体 App 编辑拍摄
虽然由于供应链未能快速完成下沉,导致 200W 快充没有在 2023 年普及。但在智能手机领域,折叠屏就实打实的完成了下沉。
早在前两年,人们对于折叠屏手机的印象首先就是贵。像是 2019 年发布的初代三星 Galaxy Fold,国行售价就高达 15999 元。如今定位完全相同的第五代三星 Galaxy Fold 5 售价已经降到了 12999 元。
而众多国产折叠屏手机的加入,也正在刷新折叠屏手机价格的下限。作为最便宜的折叠屏手机,摩托罗拉的 razr 40 实际市场售价已经来到了 3400 元左右,华为 Pocket S 实际售价在 4900 元左右。可以说,如果只是想 " 尝鲜 " 的话,折叠屏手机已经有了不少 5000 元以下的大品牌产品,不再是普通消费者不得不 " 下次一定 " 的选择。
从销量来看也是如此,根据 IDC 报告,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约 227 万台,同比增长 102.0%。其中,一季度出货量约 102 万台,同比增长 52.8%;二季度出货量约 126 万台,与去年同期的 46 万台相比增速高达 173%,更是与行业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在折叠屏快速下沉的背后,是国产面板厂商的快速崛起。今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中,华为 MateX3、荣耀 Magic V2、荣耀 V Purse 和荣耀 Magic Vs2 等产品均采用了维信诺和京东方的可折叠屏幕,传音 Phantom V Fold、摩托罗拉 razr 40 则采用了 TCL 华星光电的屏幕。
据 CINNO Reseach 数据显示,中国 OLED 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今年二季度三星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下滑 19.3%,环比下滑 1.4%,市场份额首次跌破 50%,国产面板厂商正在打破三星的垄断地位。
大存储产品普及,并非厂商良心发现
除了快充、折叠屏之外,智能手机的另外一个指标也因为供给侧的波动,而在 2023 年呈现出了极其戏剧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普及大存储。
卢伟冰微博
相比几年前普遍 128GB 起步的乞丐版,2023 年大部分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已经升级到了 256GB 起步。对此,各个厂商似乎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新的用户需求,像是红米卢伟冰就曾在微博表示 " 大内存版本大受好评,让我们坚定了 Redmi 的大内存普及之路,大内存高呼声的背后,是用户对极致性能和体验的渴望。"
但实际上,智能手机普及大容量存储的背后,恐怕也是基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下降而作出的理性决定。
CFM 闪存市场数据显示,1Tb TLC 2022 年 8 月的价格约在 6 美元左右,2023 年 2 月降至约为 3.66 美元。LPDR4X 48Gb 2022 年 8 月的价格约为 18.5 美元,2023 年 2 月降至约为 16.5 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 手机元件技术服务高级分析师 Jeffrey Mathews 表示,随着需求端在 2022 年开始下降,行情供过于求。市场的供过于求强烈推动了下行周期,这是 DRAM 和 NAND 降价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正是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了闪存的价格下降,进而推动了大存储空间智能化手机的普及。
对于智能手机的厂商而言,加量不加价的大存储空间智能手机产品,无论如何看上去都会更有吸引力,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确实可以 " 慷慨让利 ",只是背后的原因并非让利给消费者这么冠冕堂皇。
大模型 + 手机,看上去很美的故事
在 ChatGPT 爆发之后,如何让 AI 技术与智能手机结合,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今年 6 月底,MWC 上海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 CEO 赵明表示将会率先将 AI 大模型引入端侧。8 月初,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表示鸿蒙 4.0 系统会迎来一个全新的语音助手「小艺」,其中包括知识获取、逻辑推理、任务规划、记忆扩展、工具调用和制作辅助等方面的功能。
8 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表示小米全面拥抱大模型,在今年 4 月已经组建小米 AI 大模型团队;10 月,OPPO 宣布与联发科技合作共建轻量化大模型端侧部署方案;11 月,vivo 全新的 X100 系列智能手机首先搭载了 vivo 自研 AI 大模型;11 月 16 日,OPPO 也正式推出自主训练、个性专属的大模型:安第斯大模型 AndesGPT。
至此,国内四大手机头部企业,华为、小米、OPPO、vivo 均「投身」大模型。
苹果目前虽然未曾公布其大模型的计划,但多个消息表明,苹果对此早有准备。在最新版本的 iOS 系统中,已经有了部分机器学习的功能融入到 Siri 中。其官网显示,机器学习 ( ML ) App 使用模型来执行图像识别或查找数值数据之间的关系等任务。通过使用算法和数据模型分析数据中的模式并从中进行推断,从而无需遵循明确指令即可学习和适应。
除此之外智能手机厂商还提出了「端侧大模型」的概念,即通过手机端硬件 + 云的组合,通过不同量级的模型,实现以往单纯依赖云服务的智能语音助手所不能实现的效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搭载大模型的智能手机,目前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还在 " 感知不强 " 的阶段。
目前来看,各家手机 + 大模型还没有一个相对成熟、对用户体验有着明显提升的方案,更多是作为一种听上去很美的附加值存在。从现实角度,智能手机 + 大模型也还没有解决功耗增加、占用手机空间问题的方案。
因此各家纷纷加入大模型赛道,更像是在硬件创新乏力的环境下,强行「卖梦想」续命的缓兵之计。现实一些来看,目前各个厂商宣布大模型,但是动作寥寥,更多像是 " 先上牌桌 " 的举措。
利润先行的 2023,一切都是理性的结果
综合来看,无论是让快充功率回归 120W 左右的理性区间、更多廉价的折叠屏加入、大存储空间在智能手机产品中普及、大模型与智能手机的结合,其核心都与各个智能手机厂商对于行业的预判以及上下游供应链发展有关。
早在 2023 年初,各个厂商对于市场的判断普遍并不乐观,像是真我副总裁徐起,就曾经给出过大盘 " 稳中有降 " 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才让 2023 年的智能手机普遍显得有些 " 战略保守 "。在智能手机厂商工作的水先生告诉钛媒体 App,如今大盘不景气,卖不出量的前提下,厂商当然会优先提高售价、保证利润率。采用一些相对稳妥、低成本的方案,也是为了生存。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平均售价自 2014 年以来持续上涨,2022 年达到 385 美元。其中售价在 500 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增加到 26% 以上,且仍处于增长趋势。在销量和利润之间,智能手机厂商普遍选择了后者,最终它们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在优先保证利润的前提下,一些过于激进、不能在短期形成规模从而降低成本的技术被放弃了,比如更高速度的大功率快充;同样是在优先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容易实现高溢价的折叠屏技术,变成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共同选择;不增加成本,但能让消费者更踏实的大存储空间方案得以普及;至于大模型和智能手机结合,则更像是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乃至企业科技含量而仓促上马的概念产品。
只能说,对于智能手机这样竞争激烈的行业,一切决定都是无比理性的结果。(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 作者 / 吴泓磊 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