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谈研发管理:创新,意味着要面对很多失败
李斌谈研发管理:创新,意味着要面对很多失败
" 你只要认真去做了,公司会给你机会 "
文丨彭苏平
编辑丨李勤
作为蔚来的 "CTO",李斌计划在旗舰轿车 ET9 上,交上一份高分的研发答卷。
今年 NIODay,蔚来推出了预售价高达 80 万元的轿车 ET9 ——这是一款长度超 5.3 米、几乎集合了蔚来所有最新研发成果的行政旗舰轿车,预售价 80 万元,预计 2025 年一季度交付。
从 2020 年至今,蔚来在研发上累计花费了 274 亿元,过去两年其发布了十余款新车、升级了软硬件系统,而 ET9 和它即将搭载的新技术更是投入重镇:自研的智驾芯片、900V 高压架构、46105 大圆柱电池、智能底盘系统 ……李斌称,ET9 涵盖了 "17 项全球首发技术、52 项同级领先技术 "。
900V 高压架构、智能底盘系统等,算是蔚来过去在相关领域的能力集成和升级。
电动车行业这两年狂卷充电速度,今年已有不少 800V 新车上市,而蔚来则将这个阈值进一步拔高到了 925V,充电峰值功率达到了 600kW。
蔚来自成立初期就自研了电驱动系统,这次将电机、碳化硅功率模块等技术进一步迭代,同时还将自研的触角延伸至上游的电芯,以打造更出众的体验。
据介绍,蔚来自研的 46105 大圆柱电池,单颗能量密度可达 292Wh/kg,内阻为 1.6 毫欧,仅有其他大圆柱电池的一半,其组装的电池包将是 120KWh,可支持 5C 高压快充。
蔚来电池系统副总裁曾士哲在采访中介绍,大圆柱电池安全、功能实现方面的上限高,并且业内对它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相对早期,蔚来有空间提升,来形成一些平台化优势。
不过,也正如他所说,大圆柱电池的技术高峰尚未被攀登。有宁德时代工程师告诉 36 氪,实现 5C 快充,不仅要解决内阻问题,还有散热,而大圆柱的蛇形管散热,效率比方形电池的大面散热要逊色一些。
此前,蔚来曾与蜂巢能源达成合作,计划共同开发大圆柱电池,但据 36 氪最新了解,该合作的落地进度仍未明确。先行者特斯拉,在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上尚进展不顺,5C 快充的工程化验证,同样是空白。
这次发布的智能底盘,则集合了线控转向、后轮转向和全主动悬架等技术,它让 ET9 大而灵活,且极为平稳。
蔚来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则视频:ET9 车头上方放了三层 " 香槟塔 ",车辆启动,开过连续的减速带,香槟竟然一杯未倒、一杯未撒。蔚来将这套底盘命名为 " 天行底盘 ",也是宣传其 " 像飞机在平流层行驶那样平稳舒适 "。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全线控转向、全主动悬架这些技术,行业也都尚未有量产先例。有从业人士认为,全主动悬架的量产落地预计至少还要三年。
芯片与电池类似,是蔚来这两年在产业链上游加深布局的成果,这也是它们首次上车。
名为 " 神玑 NX9031" 的智驾芯片,将采用 5nm 车规工艺制造,拥有超过 500 亿颗晶体管。但具体算力未公布,李斌表示,目标是用 1 颗神玑 NX9031,来替代 4 颗行业旗舰智驾芯片(Orin X)。
值得一提的是,ET9 将搭载两颗 " 神玑 NX9031" 芯片,以实现计算冗余。
安全冗余是 ET9 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其在驱动、制动、转向、感知、计算、通信、配电等七个关键系统全部进行了备份设计,在主系统失效的极端情况下,备份系统能够立刻工作。
蔚来 ET9 的交付时间定在了 2025 年一季度,也就是说,李斌发布的从电池到芯片乃至底盘系统技术,都将在一年后量产落地。400 多亿的研发投入,似乎只差 " 临门一脚 ",就能收获成果。李斌也向 36 氪总结研发管理心得,他表示,所有研发方向的制定都围绕一个根本原则:能否给你的目标用户创造价值。
而在研发推进过程中,他认为不能严苛要求团队不失败," 创新,其实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很多失败。你只要认真去做了,公司会给你(机会),谁都不是神,我这里做的决策很多也都是错的,你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做的完全都是对的?"
但他同时强调了一个研发管理的底线:要实事求是,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掩盖问题," 我的要求很简单,不能掩盖问题,掩盖问题是我不能接受的。"
技术投入即将开枝散叶,李斌也展望了公司的盈利的节点:月销 3 万辆 、实现 20% 的毛利时,蔚来中国主体业务基本上能盈亏平衡。
以下是蔚来 CEO 李斌、蔚来总裁秦力洪、蔚来智能硬件副总裁白剑、蔚来电池系统副总裁曾士哲等蔚来高管与 36 氪等媒体的沟通内容,36 氪进行了部分摘编:
高端品牌要延续自己的基因
Q:ET9 在 2025 年才会交付,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早就释放了这款车的信息。
李斌:从蔚来过去的经历看,它发布得也不算早。我们每年都是 NIO Day 发重磅,你也不能等到明年,25 年一季度就上市了,好像也不合适。
车型的研发进展还是比大家想象的快很多,这款车已经开发两年了,是一款灵魂、大脑、身体完全重塑的车,只是说设计基因没有做颠覆。
保时捷颠覆过自己的设计基因吗?没有。奔驰颠覆过自己的设计基因吗?没有。什么样的人会去颠覆自己的设计基因?起亚、现代,老颠覆,一代和一代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做成起亚和现代吗?我不是说他们不好,他们非常成功,只是说每个公司有自己的取舍。
时间是差不多的,当然也可以后年 2 月份发、3 月份交,但是真的有那么心急吗?作为一款行政旗舰,还是需要很长的预热期,还有很多内容还没讲呢。
Q:大家对 ET9 的设计都比较惊讶,不是大家所联想到的行政旗舰的外观设计。蔚来怎么向潜在用户沟通,让他们容易接受?
李斌:设计分造型和内饰。从造型的角度来讲,有三个目标:第一,两年前我们定义造型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用户是谁?是创新引领,持比较保守的心态(的消费者),肯定不会买我们的车;第二,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给很多东西带来边界的突破,比如说 ET9 200 毫米的离地间隙,没有全主动悬架就做不到,有全主动悬架,高座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第三,我想强调一点,蔚来的设计基因,是要迭代进化,而不是颠覆。
颠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对于一个行政旗舰来讲,时代已经变了,不像以前,大家要西装笔挺,今天可能是商务休闲,怎么在今天的商务场景有新的得体感、从容感,中间的尺度非常难把握,我们觉得 ET9 是不错的。
自研能够高效地保持领先
Q:自研的智驾芯片算力是多少?对比英伟达的芯片有哪些优势?
白剑:从算力的角度来讲,我们对蔚来智能驾驶的支持是够用的。但算力够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现在开始要考虑一些奔小康的事情。
我是从手机过来的,手机很 care 功耗,因为续航对手机来说非常关键。但之前车这一块对功耗不是那么在意,比如说 NT1 车型的自动驾驶系统,我哪怕 24 小时全开也无感,因为功耗太低了。但现在不一样,自动驾驶系统的算力越来越高,它就会有功耗方面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神经系统里引入了 power gating,每个 block 都专门设计,可以单独开和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瞬间拉起、瞬间休眠,车是一个高安全、高可靠性的系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任何用户体验的点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另外是我们对时延、对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对可靠性这一块的探索。智驾体感越来越好,时延非常关键,现在一个摄像头每秒钟 30 帧,以后还会更多,如果你还在慢慢悠悠地用数据吞吐,然后去传递,那其实在挤占算法的时间。所以如果你在这一块投入不够,你的算力再强,不是利用率。
还有昨天提到的冗余安全,这可能是未来几年行业里都很难做到的。我会把 FIT(每 10 亿小时故障数)做到百,但是这个值再低,我们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出错,一旦它出错的时候,能不能让我的备份系统在毫秒级瞬间拉起、接管,这就不仅仅是芯片一个系统,需要操作性系统、AD 算法全套,必须要一起去做才能实现。
Q:怎么看舱驾一体的趋势?会做座舱芯片吗?
李斌:它其实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定义问题。集成性越高,相对来说处理核心任务的效率会受影响,所以目前座舱芯片不是那么高优先级的事情。
但我们 CCC ,就是车上的超算平台,集成度是非常高的,我们把它真正做成了一个中央大脑,那芯片是集合在一起还是分开,这其实是个定义问题。
白剑:舱驾一体是,用一个芯片把 AD 和座舱的功能跑下来,但那是基于,现在 AD 和座舱本来就是两部分线,没有做软件的融合。但我们在 ET9 这个架构里,CCC 舱驾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它的算力也是可以相互调用的。
跨域调用在行业里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组织融合问题。AD 和座舱的开发,很多时候完全是两个 ToB 的团队,但在蔚来的这个研发体系里面,在 SKY OS 的调度之下,现在它本来就是融合的。至于用一块芯片还是两块芯片,从用户的角度感知并不强。
Q:ET9 搭载了三个激光雷达、两颗自研芯片,下一代 AD 的硬件会这样标配吗?
李斌:很多人跟我说,蔚来应该推单电机、把激光雷达去掉,从蔚来这个品牌本身来讲的,大家还是一定要去认知算力、传感器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在把很多事情非要对立起来,比如纯视觉方案,好像它就比带 Lidar 的方案好似的,纯视觉方案当然是基础,但不是说 Lidar 没用,它是从成本角度考虑,不愿意用 Lidar,这是一个配置取舍的问题,不是个技术问题。
不要去把这些对立起来,关键是每一个传感器的收益是什么,不要有负向的收益。我们当时发 ET7,即使在视觉上我们也通过布局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冗余。你说它的作用在什么时候发挥?它只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发挥,但是技术的先进性,解决的就是极少数情况的问题。我经常拿安全气囊举例子,你不能说,99.999% 的情况都是刹车、安全带管用,安全气囊就可要可不要。
Q:蔚来之前一直用方形电芯,为什么这一代选择上大圆柱?
曾士哲:我们几年前就一直在研究,下一代平台什么样的电芯形态会更适合,定义了一些方向。有一些很关键的点,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希望电池的单体除了本身提供能量的功能以外,还能带来更多不同功能,提升整车感受,后面也看到了大圆柱的一些优势,在一个更有规模化效应的大单品里,大圆柱电池会解决大家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一直看不到大圆柱那么强?是因为没有一家车厂的量可以提供一条大圆柱产线的量,然后大家的需求又不一样,3C、4C、5C…… 所以我们自己做大圆柱,有机会去把大圆柱进行平台的拓展,而且也可以把它本身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行优化应用。
为什么大圆柱会很难做到 5C 充电?那 5C 充电关键点在于它的组合,那我们基本上市面上每一家电池厂的大圆柱我们都已经测试过,然后我们也试过了所有电芯厂提供给我们的样本,我觉得大家对于大圆柱电芯的应用和理解,还处于一个比较前期的点。
Q:行业中有种说法,大圆柱很难做到 5C,蔚来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 5C 的能力?
曾士哲:蔚来自研的 46105 大圆柱电芯,1.6 毫欧的内阻,业内发布的其他大圆柱电芯一般接近 3 毫欧左右,基本降了一半。电池本身还有很多突破空间,包括我们之前做 150 度半固态电池,大家都说不太可能,但我们硬怼出来了。
因为很多人只是用了供应商的东西,凑在一起,他不关注细节,我们关注了细节,会发现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材料的选择、焊接的方式、零部件连接的方式 …… 这些提升之后,可以形成我们在能量密度等方面的一些平台化优势。
汽车最后是综合竞争,蔚来希望进入世界前十
Q:作为 CTO,这些年来你在蔚来核心技术上做了哪些事情?
李斌:技术分很多层,我所擅长的是大架构。我上大学的时候考过系统分析员,文科学生里面,我相信是唯一考过系统分析员的,我也是微软最早在中国认证的系统工程师。我当时系统分析员的论文题目是快速原型法,怎么快速地去构建一个软件的原型去加快迭代——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我比较在乎技术的架构逻辑,它背后到底互相之间应该怎么去关联。
比如我就会从这个角度看手机的价值,我们叫全景互联,车机、手机互联的体验,它背后的逻辑、底层的架构,我是更高一层级地看技术架构,跨域的技术架构、全栈的技术架构。但你说具体的代码怎么写,确实我好长时间没写代码了,我也不应该再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写代码上。
如果去看过去这几年,我说一个组织架构的变化,大家就能知道我们的眼界比以前看得更广。我们最早的时候把公司分成智能、电动、汽车三大块,后来搞着搞着我觉得不太对,因为这相当于三座大山,互相之间、内部底下要拉通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几年前我们做了比较大的组织变革,把这几块都拆成了几部分。这样部门之间的沟通,就不需要爬大山了,就爬小山了,扁平以后带来的协同、协作的优势好多了。
Q:蔚来研发的方向怎么去评估?允不允许研发失败,有多大冗余度?
李斌:第一,能否给你的目标用户创造成价值,这是根本。比如在汽车领域,我们认为行政旗舰,安心感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
第二,讲究体系化效率,它不是局部的、短期的成本和效率,而是全局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率。我们投入研发,必须有一个自己的逻辑,只是为了做而做,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第三,从短期执行的角度,也会去评估对公司经营各方面的平衡。研发属于 CTO 的决策逻辑,但制造属于供应链,研发坚决做的,但是制造这个不一定要自己做,芯片、电芯是重资产、重运营的,你不一定自己制造。
同行里面,每家公司都要补自己的课,最后的竞争是综合的竞争。前两年我们一直建充换电设施,其他车企现在也在建啊,那我们一直做全栈自研,其他车企可能也在去做。
不同的公司还是有不同的基因,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坚决地这么去做,当然也会涉及到你说的内部隐患。蔚来当然有容错率,我在公司内部讲,你只要认真去做了,公司会给你(机会),谁都不是神,我这里做的决策很多也都是错的,你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做的完全都是对的?
创新,其实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很多失败,不可能说谁做什么事一把就成,那这件事也太简单了。蔚来过去这么几年有很多起伏,关键的是学到了东西,组织有成长,你要实事求是,有问题去解决问题。但不能掩盖问题,我在公司的要求很简单,不能掩盖问题,掩盖问题是我不能接受的。
Q:以前李想说未来车企会剩 4 家: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理想,但是没有提到蔚来。
李斌:蔚来其实很少去说,谁不在这个名单上。汽车行业从来都不是赢者通吃,我们就看今天做得比较好的两家公司,比亚迪和被大家忽视的奇瑞。19 年这两家公司都遇到很大的压力,比亚迪一度就只有四五十万台,几年前,大家可能不会想象到它今天有机会一年 300 万台,也就两三年的事情。奇瑞这两年厚积薄发,但是他在全球化上已经搞了十几年了。
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长的竞争,我们说 25 年开始要进入决赛圈,但我从来没有说过,决赛什么时候结束,因为决赛是没有止境的,别说汽车行业了,做企业都是没有止境的。
我认为在 2035 年左右,在全球前十名的汽车集团里面,中国品牌会会占 5 家。但哪 5 家,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