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疯狂赶工,问界爆单与交付的“两难”
工厂疯狂赶工,问界爆单与交付的“两难”
图片来源:钛媒体 App 拍摄(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
"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这是华为常务董事长、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对问界今年表现发出的感慨。
" 恨不得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要看日产能多少,今天的量够不够?" 这是问界生产工厂内部员工告诉钛媒体 App,他们每天的工作常态。
一面是从低谷向上爬起,一面是爆单带来的 " 甜蜜烦恼 "。
站在华为的角度,随着问界、智界系列车型的热销,未来华为智选车业务也将持续围绕鸿蒙智行加速与车企合作。
从目前业内曝光的消息来看,华为很有可能正在为智选车建设独立的鸿蒙智行门店,预计 2024 年,华为新建的鸿蒙智行门店数量将达到 800 家左右,2025 年冲击 1000 家。
而随着问界新 M7 的爆单,关于终端销售与产能交付的问题,也进一步引发了准车主与广大网友的讨论。
问界爆单,交付成难题
在流量效应与种种争议之下,问界品牌自发布以来虽经历过高光,也陷入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
在产品发布之初,问界凭借着差异化打法,以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为卖点,叠加华为的品牌效应,成功在市场上打出了声量。
公开资料显示,2022 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 AITO 问界系列在车型陆续交付后,一举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匹 " 黑马 ",月销量最高时曾超 1.2 万辆。2022 年,问界累计交付了 7.6 万辆新车。
然而在去年 11 月,问界 M7 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的表现不佳,再加上又有着定位模糊、赛力斯未做好售后服务等其他问题,老款问界 M7 的 " 高光时刻 " 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1-8 月,问界 M7 的累计销量仅为 7936 辆,而 4 月以后,问界 M7 的月销量更是连续低于千辆,最低时仅 432 辆。至此,也让业内外人士对于华为智选车模式的质疑愈演愈烈。
结合今年前 8 个月的 " 战绩 " 来看,这样的销售水平,的确让人很难对改款 M7 抱有太高的期待。此前,据华为智选车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对新 M7 目标是月均能有 7000-10000 个订单,就算成功了。
但实际情况是,新 M7 的大定量在突破五万之后,仍在稳定向上提升。根据钛媒体 App 的调查显示,目前问界新 M7 大定已经突破 10 万,此时距离新 M7 上市仅过去了两个多月。
可以说,新问界 M7 的大定量,着实超出华为智选车团队几乎所有人的预期。
虽说问界的爆单与华为的宣传脱不了关系,借着 Mate 60 以及麒麟芯片发布的东风,新 M7 在营销热度上受益良多。发布会上,余承东更是多次用 " 遥遥领先 " 称赞这款全新的问界 M7,也成为了业内名梗。
但不管华为的 " 光环 " 如何强大,对于定价在 30 万元左右的家庭大件消费品来说,产品力仍是决定用户购买与否的核心要素。
从产品角度来看,问界新 M7 增加了五座版本,在续航、性能、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尤其在智能驾驶方面,新车搭载了华为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可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智能驾驶。
而除了以改款形式对产品力进行升级之外,新问界 M7 的最大爆点还是大幅降价。相比老款车型高达 31.98 万元的起售价,新款 M7 直接降价 7 万元,起售价下探到 24.98 万元。
从 30 万以上混动新能源市场来看,理想汽车等 " 先头部队 " 已经在智能化进程上初步构建了品牌效应,其实留待问界拓展的市场空间并不多。
而在 20-30 万元这个级别,目前市场上除了特斯拉Model Y 以外并没有第二款堪称现象级的主销车型,而问界也正是看中了这片市场。这个定价策略成功规避开了那些 " 头部玩家 " 的酣战区间,给问界这个 " 后来者 " 争取到了一定的追赶余地。
巧的是,当产品的性价比就位之时,华为庞大的流量池也刚好 " 沸腾 "。
业内普遍认为,借着华为在手机端的庞大流量,问界订单暴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不过,现阶段问界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及时的完成订单交付,以保证目前大定订单的留存率。
毕竟前些年,像蔚来ET5、小鹏 G9、长安深蓝 SL03 这样的产品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交付困难,从而错失销售热度。从目前的竞争环境来看,能否在制造端守住交付门槛,将直接决定爆款车型的热度能否延续。
激增的产能缺口,如何补齐?
两个月的大定订单,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成绩,这对于问界来说既是 " 起死回生 " 的关键,同时也是种 " 甜蜜的负担 "。
终端销售快速涌入的订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问界新 M7 的交付时间也被随之拉长。
众所周知,车企过长的交付周期很容易影响后续用户的购车意向,这一点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尤其明显。
这段时间,问界新 M7 的爆单搅动了 25 万元级市场,成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现象级事件。如何承接好这部分激增的订单,并将其如期交付落地成了接下来最为关键的挑战。而一向 " 隐居 " 幕后的赛力斯,也被舆论推向公众的聚光灯之下。
目前,根据问界汽车的交付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末,问界新 M7 已完成交付 2.7 万辆。从该数据来看,赛力斯距离完成 10 万大定订单交付仍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问界新 M7 需要尽快补齐激增的产能缺口,尽可能缩短交车时间,这样才能在竞争对手们的围追堵截中,拿到更多订单量。
而压力给到了问界新 M7 的主要生产基地,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这边。赛力斯的员工,习惯称呼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的赛力斯智慧工厂为 " 二厂 "。
随着问界新 M7 的热销,为了应对激增的产能缺口,这座拥有 15 万辆年产能的工厂俨然成为国内最为忙碌的整车工厂。
日前,钛媒体 App 从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该工厂已经进入 "2.5 班倒 " 的生产制度,即生产机器每日连续运转 22 个小时,只剩余 2 个小时做必要的机械维护保养。在其看来:" 现在,不管是工厂端,还是终端销售,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和供货。"
对此,有行业专家向钛媒体 App 表示,问界之所以出现恶补产能的情况,最核心原因在于市场预期不足,低估了新车型上市后的市场反馈热度。
而除了直观的工厂效率问题,供应链体系的供货能力也是决定产能补充速率的关键。
该负责人坦言,工厂的整体产能是一个系统能力,不能单独看产线的能力。" 最初的确没有预估到 M7 的量有这么大。不过为了解决产能问题,两三个月前赛力斯已经和供应商合作提前布局,为了防止供应链出现问题,我们和供应商也在核心部件上做了布局。"
对于具体的进展,从钛媒体 App 的调查情况来看,赛力斯工厂的供应链端压力仍然存在。不过,相比于 9 月新 M7 上市时候的最大压力期,目前赛力斯工厂已经初步渡过零部件供应 " 卡脖子 " 的阶段,并正在与供应链厂商积极协调。
据了解,一些核心的供应商已经在赛力斯工厂附近建厂,赛力斯的供应链、产品、质量三支团队直接进入供应链企业驻厂。更有消息称,为了保供问界新 M7 的生产,部分供应商会在出现供应问题时启动临时调整备案,甚至放缓与部分市场表现不佳的车企合作。
在如此上下游体系的拉通下,新 M7 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超过传统企业正常所需的 2-3 个月。该工厂负责人表示," 目前阶段的订单增长是能够应付的,未来还可以根据单量动态调整 "。
此前,外界传言华为智选车希望问界新 M7 可以实现 750 辆 / 天的产能目标。而根据最新的官方口径,问界 12 月将完成交付 23000 辆,明年月度交付超 30000 辆。换言之,12 月如果平均到 30 个工作日的话,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先前 750 辆 / 天的产能目标了。
而根据钛媒体 App 对多地问界销售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问界新 M7 的平均交付周期稳定在了 4-6 周左右。虽比此前略有缩短,但具体交付时间,仍需要视工厂产能情况而定。作为对比,特斯拉与蔚小理的提车时间大约在 2-4 周。
总体而言,对于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商品而言,等一个多月基本也是正常水平了。并且,问界还发布了新 M7 超期提车补偿方案,最高可以获得 1 万元补贴也算聊以慰藉了。
至于说,向更高的产能目标寻求突破,或许赛力斯只能向刚建成的第三座智慧工厂 " 求助 " 了。据知情人士向钛媒体 App 透露,问界新 M7 的产线已经在第三工厂铺设中,预计将在明年逐步投产,届时随着大定订单逐步释放,终端提车周期预计将有明显提前。
爆款车型的 " 时间逻辑 "
而想要快速补齐新 M7 激增的产能缺口,赛力斯方面付出的 " 代价 " 也同样不小。
此前,为了完成华为的年终冲量目标,余承东也到了该工厂 " 督战 ",并对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追加投资 10 个亿,并增加了 2 万工人。
据赛力斯内部人士向钛媒体 App 透露,新招的 2 万名工人实际分散在各个厂区,生产 M7 的二厂工人总数增至 3000 名。按照规划,为了将生产一辆新车的时间从现在的 105 秒,压缩至 90 秒,二厂还将再招聘 2000 名工人。
根据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赛力斯普工的底薪是 4650 元左右,每周双休的月薪能轻松达到 6000 元,在加班较多的情况下,月薪可达到 8000 元以上。这在重庆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薪资,2022 年,重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月薪约为 5032 元。此外,还有近 3000 元的入职补贴。
但目前招聘中介方面表示,许多工人无法忍受较长的加班时间而离职,赛力斯扩招数月目前依然有着巨大的工人缺口。目前来看,巨大的交付压力依然需要由赛力斯二厂来独自承担,而工厂的管理方法难免有些 " 拔苗助长 "。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这种举全部资源保交付的举措,对于赛力斯的工厂以及问界的销售终端,影响主要在于短期生产压力骤增,对生产体系冲击大。高频次的技术人员流动,可能会导致生产一致性、产品质量等负面影响。
在上述人士看来,像问界这种 " 上市即交付 " 的模式,现在也比较常见,对车企的营销端与生产端的数据、流程、体系打通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无法准确把握新车上市预期就无法做好相对应的产能铺排,可能会有恶补产能、交车周期过长导致客户抱怨、生产压力加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换言之,从低谷到高光的骤然转换,固然考验着赛力斯的产能承压能力,但从现阶段爆款车型的 " 时间逻辑 " 来看,这也是种市场竞争下的 " 必然 " 选择。
对此,有相关领域研究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现阶段车企流行的 " 盲订 "" 大定 " 的做法,其实是将购车行为提前了,在顾客货比三家之前先锁定其购车意向。
事实上,交付问题一直是新能源车市场的一大挑战。造车新势力的多款重磅产品都曾受困于交付问题,从而白白丧失辛苦打造的营销热度。而此番,问界新 M7 的大定无疑非常成功的完成了用户留存目标。
接下来,是否能够在产能危机中保持较好的订单留存率,将成为华为智选车品牌的一次严峻考验。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与问界模式相仿,华为与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合作的多款 " 智选车 " 将密集上市。华为智选车 " 扩大朋友圈 " 的关键节点上,问界摆脱低迷的销量,将为合作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
而在一众供应商眼里,目前赛力斯共拥有三家工厂,累计产能高达百万,这代表着广阔的订单想象空间和一个乃至多个围绕华为体系的优质客户。
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探索业界新模式的第一个样本,AITO 问界系列的成功打造,对于华为与赛力斯双方都是重中之重。现阶段的产能不足其实是低估了市场热度的结果,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班次、加大人力投入等,这些动作都不太涉及到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对于现阶段十万大定,或者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而言,一到两个月的等待周期还是难以避免的,对此仍需要有个心理准备。
(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常笑,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