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争的背后:品牌与城市开启“没有硝烟的战火”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争的背后:品牌与城市开启“没有硝烟的战火”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 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争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从 2023 年的榜单上来看,除了上一年的榜首西安的产量有所下滑,其他城市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实际上,对新能源汽车城市的排名于近两年才兴起,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本一脉相承,从各城市排名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各品牌的对抗与发展。
如此看来,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品牌与城市正开启没有 " 硝烟的战火 ",而对各个城市来说,新能源汽车背后之争,绝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排名那样简单。其背后还涉及着产业转型升级、第二产业增加值等更为复杂因素。
深圳获得榜首,西安产量下降
从榜单上看,2023 年,深圳摘得榜首,超过上海和西安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数据显示,去年全市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47.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04.2%。2022 年其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87.47 万辆,2023 年以 173 万辆(官方公布数据)完成强势反超。
而在此前的两年里,深圳一直游走在榜首之外。2021 年,上海以 63.2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摘得桂冠,2022 年,西安以 101.55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榜首。群雄逐鹿的重压之下,2021 年产量仅 29.95 万辆的深圳,到 2023 年产量已经翻了 5 倍以上,着实让人惊叹。
而作为特斯拉在国内唯一生产基地的上海,2023 年则依旧是第二名的位置。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上海共出产新能源汽车 128.68 万辆,少于深圳 49.32 万辆,其中有 94.7 万辆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占比 70% 以上。
对比之下,西安则从神坛滑落。2022 年,西安凭借比亚迪大卖成功逆袭,超越了上海,坐上了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宝座。其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101.55 万辆,超过第二名上海的 99 万辆。而 2023 年,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 98.3 万辆,不增反降,也是前五名中唯一产量下降的城市。
除了前述头部三强,合肥、长沙、广州、重庆、柳州等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崭露头角,对三强形成群起追赶之势。
2023 年,合肥市汽车产量 13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 74.6 万辆、增长 1.6 倍、居全国城市前五名,预计全年产业集群营收达到 3500 亿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头部汽车企业集聚合肥,根据官方透露,比亚迪一、二、三期全面建成投产;江淮华为高端整车制造项目正在安装设备、德国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也落户合肥,在打造 " 新能源汽车之都 " 这件事上,合肥一直秉承比较真诚的态度。
2022 年,常州凭借理想、北汽和东风日产的生产,跻身前十,如今其排名进一步提升。官方数据显示,2023 年,其新能源整车完成产值 1400 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达 67.8 万辆。
而在问界等畅销产品的带动下,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去年产量达到 50.03 万辆。去年 6 月,重庆市提出,做大做强做优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被排在第一的位置。
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柳州市去年汽车整车产销分别完成 154.8 万辆和 154.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47.7 万辆和 47.3 万辆。该市正以推进上汽通用五菱 " 一二五 " 工程、东风柳汽 " 龙行工程 " 等为抓手,全力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新能源汽车之争史:天津落幕,上海 " 退位 "
实际上,对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近几年才陆续出现,而在 2020 年之前,新能源城市的判定,更集中在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的探讨上。
钛媒体 APP 查阅资料后发现,2017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城市,北上深位于前三,而天津市则排名第四位。
据了解,当时,天津是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最早开始引进造车新势力项目的城市之一。其囊括了包括华泰汽车、国能汽车、艾康尼克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也分布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此外,天津还出台了纯电动车型能享受不限行、不限购、轻松上津牌和新能源补贴等多项新能源车型专属政策。
但可惜,上述品牌大多已经折戟。国民出租车 " 夏利 " 在和南京博郡合作后,成立了天津博郡,也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打出水花,2022 年更是走向破产清算的道路。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纷纷押注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并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名片,而天津则掉出排行榜。
到了 2020 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名头则牢牢掌握在上海手中。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 23.86 万辆,同比增长 190%,产值达到 663.64 亿元,同比增长 170%。其中,上海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 12.1 万辆,同比增长 92%,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 42.4 万辆,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此时,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也是风光无限。当年,特斯拉股价暴涨了 7 倍,总市值一度冲破 65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26 万亿元),超过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福特、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标致九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总和。
2021 年,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完成交付 48.413 万辆汽车,产量是 2020 年的两倍,有了特斯拉的加持,叠加上汽系在沪产量,2021 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63.2 万辆,再度稳坐 " 新能源第一城 " 名号。
但进入 2022 年,上海一边受困于疫情影响制造业停摆,一边又遭受比亚迪业务调整与爆发,作为比亚迪除深圳总部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所在地——西安,在这一年快速崛起,一举夺魁。上海也正式退居第一的宝座。
既是城市之争也是品牌之争
行文至此,大抵也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战,也与城市背后,品牌之间的纷争密切相关。新能源汽车名单的变化,也反映了各品牌之间的厮杀。
随着行业洗牌速度不断加快,榜单上的排名变化也比较明显。比如,从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间,比亚迪逐渐取代了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冠,也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相关第一城的位置也从特斯拉 " 战队 " 的上海过渡到西安,再易主深圳。
据了解,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 300 万辆,同时带动了深圳、西安、郑州、合肥、济南、长沙等多个城市的产量激增,其中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比亚迪生产基地 12 月单月产量就已突破 10 万辆,而其济南工厂全年产量也已达 24 万辆。不过,由于其畅销车型发生变化,产量增长的重心已不在西安,而转向了其他生产基地,这也导致了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低于其他城市。
而作为比亚迪总部所在地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自然水涨船高。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过去一年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在上一年 87.47 万辆的基础上暴增 104.2%,可见,深圳之所以能够夺得桂冠,比亚迪贡献了主要功劳。
此外,2023 年,新能源汽车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理想汽车实现全面盈利。今年 2 月 26 日,理想汽车公布了 2023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理想汽车实现营收 1238.5 亿元,同比增长 173.5%。汽车总交付量达到 376030 辆,同比增长 182.2%。去年全年,其净利润为 118.1 亿元,较 2022 年的净亏损 20.3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仅凭 2023 年的盈利,理想汽车一口气填平了之前五年的累计亏损。至此,理想汽车终于实现了首次全年盈利,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得益于理想汽车的亮眼成绩,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也迎来爆发,2023 年,常州实现了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 7680.7 亿元,2024 年,常州又将新能源产业规模目标定在了 8800 亿元。
无独有偶,黑马重庆 2023 年也在爆款产品带动下,产量迅速提升。从产量数据来看,重庆去年前八个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还在 2 万辆左右,9 月上升到 4.78 万辆,10 月和 11 月超过 7 万辆,而 12 月达到 9.59 万辆,接近 10 万辆。西安和上海的月度产量水平微超 10 万辆,也就是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正接近西安的产量规模。
对此,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表示,西安汽车产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得益于比亚迪宋 PlusDM-i 等热销车型的支撑。重庆汽车产业的突破需要像比亚迪宋 PlusDM-i 等月均销量在4 万辆以上的现象级产品。
而从销量来看,问界新 M7 自从去年 9 月上市后,其订单已突破 12 万辆,M9 订单也突破 3 万辆。这都为重庆的年底冲刺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了解,问界由华为和赛力斯共同推出,其搭载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多项尖端技术,也是目前智能驾驶中比较被市场看好的品牌之一,其在 2022 年便凭借 M5 和 M7 两款车型实现了 7.5 万辆的年销量成绩,成为当年增速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并刷新了造车新势力首年的交付纪录。
在刚刚过去的 2 月里,问界超越理想等新势力品牌,登顶销量排行榜第一,2 月的交付量达到 18479 辆,这是问界连续第二个月得到销冠,稳坐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可见,在华为技术的加持下,问界凭借出色的产品力,赢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2024 年,问界产品持续爆火,也为重庆汽车工业与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排名带来进一步的想象空间。
26 个省市押注新能源汽车
一直以来,汽车制造业由于具有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等特点,被誉为 " 制造皇冠上的明珠 ",尤其伴随楼市萎靡,汽车产业更是跃升成为中国重要经济支柱。
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堪称近十来年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的最亮眼成绩之一。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 900 万辆,连续 9 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 60%。伴随这一过程,国内多个城市押注新能源赛道,竞争方兴未艾。
据了解,2013 年,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时,常州市委、市政府就用战略性眼光瞄准了这条产业新赛道,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电网在内的十大产业链,全面铺开了新能源产业布局。2016 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凭借 " 三页 PPT 造车 ",获得常州的厂房和融资支持,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由此落地。
2019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比亚迪来到常州设厂;2022 年 1 月,第一辆 " 常州产 " 的比亚迪车正式下线。至此,常州 " 北有‘梦想’比亚迪、南有‘理想’新势力 " 的新能源整车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而合肥能一路逆袭,同样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长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23 年,合肥 GDP 达 1.27 万亿,同比增长 5.8%,大幅跑赢全国。
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 1700 亿元,同比增长 54.6%,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这还只是开始。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整车产能突破 300 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 10 家,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具体目标,雄心可见一斑。
可见,在竞争之中,离不开相关城市的眼光、谋略。当然,产业布局也是做强新能源城市的重要支撑。
在西安丢失第一的名号之后,就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西安吉利生产的星越 L、奔驰 Smart 等车型产销量迅速攀升,但由于比亚迪的产能被分流,西安的产量就迅速下降。归根结底,是相比上海、合肥、深圳等地,西安的汽车产业生态仍然较为薄弱,未能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
在对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上,常州就比较重视,其还专门提出了 "2+5+N" 的说法,其中 "2" 是理想、比亚迪两家整车企业,"5" 是包括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江苏时代、时代上汽、北电爱思特等在内的 5 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企业,"N" 是指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据悉,常州已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目前产销量约占全国的 1/5,产业链完整度达 97%,排名全国第一;全球 10% 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的电池都是常州所造。
有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当然不愁没有品牌落地。
当然,过去的押注和布局已过,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才是重中之重。据钛媒体 APP 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有 26 个省市或地区公布其至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除前文提及的上海、深圳、西安、合肥、柳州等地外,还不乏黑龙江、吉林、辽宁沈阳、四川成都、湖北、广东等老牌汽车重镇,更有宁波前湾新区、福建(宁德)等新兴城市地区。
此外,钛媒体 APP 注意到,就在前不久,重庆官方公布数据称,2023 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 232 万辆,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这也是重庆时隔 7 年重回全国第二的位置。而根据官方的说法,与重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光是 2022 年,重庆市就发布了 34 条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
与此同时,2023 年,重庆还以 11699.14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跃居国内第二产业十强城市中的第二名,仅次于深圳。
据了解,最近十来年,上海、深圳、苏州三市的 " 工业三强 " 地位基本无人可撼,广州和重庆对第四把交椅的争夺则十分激烈,难分难解。
而从布局上看,深圳、上海已是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领军城市,重庆和广州则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可见,即便现在广州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汽车第一城,但其统治地位正不断被深圳、上海等新能源汽车城蚕食。
因此,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点上看,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争,对城市经济来说,意义或许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