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空间计算时代,卷向XR成了华为、vivo们的一道必做题?
竞逐空间计算时代,卷向XR成了华为、vivo们的一道必做题?
距离 Apple Vision Pro 发售已经过去两个月的时间,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由于发售区域的限制,加上价格、应用等多因素的影响,其并没有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爆发,很多用户也都表示自己的 Apple Vision Pro 已经开始吃灰。
在体验上,Apple Vision Pro 开启了 XR 行业的新阶段,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并不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极致产品。不过,基于苹果的带动,整个 XR 行业迎来了加速发展,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终端市场,均是一副 " 撸起袖子大干 " 的场景,诸如雷鸟创新、XREAL 等垂直厂商也都先后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Apple Vision Pro 的发售,也给手机厂商带来了除 AI 之外的新思考。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在换机周期增至 51 个月的今天,手机厂商们开始通过各种创新迭代来激发消费市场的换机欲,但即便是 AI,效果也并不显著。而在苹果 " 空间计算 " 理论的引导下,多家手机品牌开始两条腿走路,均表达出对 XR 行业的深厚兴趣。
早在 Apple Vision Pro 发布之后,就有消息称华为将在今年发布对标产品。整合后的魅族,则是在去年就推出了 AR 眼镜。前不久,vivo 方面也透露,预计在明年成立 30 周年之际,发布 MR 眼镜原型产品。未来,跨界入局 XR 行业,是否会成为手机厂商的一道必做题?
那些年,手机厂商折腾过的 " 元宇宙 "
1968 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Ivan Sutherland 设计了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 Sutherland,因为形态的原因被叫做 " 达摩克利斯之剑 ",也被认为是首个真正意义的 VR 头显。
过去十年间的时间,谷歌发布了 Google Glass,索尼大力推动 VR 游戏设备,扎克伯克 All in 元宇宙。但是,相比较手机、PC、平板等终端设备发展的轨迹,无论是 VR 还是 AR 行业,都曾经历过高峰,也在霎那间突然就跌入谷底。
图片来源:IDC
根据 IDC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 AR/VR 头显出货 72.5 万台(sales-in 口径),同比 2022 年下滑 39.8%。其中 AR 出货 26.2 万台,同比上涨 154.4%,VR 出货 46.3 万台,同比下滑 57.9%。在去年四季度,AR 在出货量上实现了对 VR 的反超。
鉴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洛图科技分析师认为,在不短的将来,VR 的空间是在 B 端市场,C 端市场 AR 会表现的好一些。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热情,现在 VR 的价格已经很低了,对于企业来讲已经没有空间了,所以企业也愿意做 B 端市场。
XR 行业的起起伏伏,唯有当局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有意思的是,早在苹果之前,多家国产手机厂商就曾入局试水。只是,当时的产业远未成熟,并没能激起多大的水花。
HUAWEI VR Glass,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2016 年,华为推出了首款 VR 产品,一年后推出了支持手机、电脑和 Cloud VR 三种平台终端的迭代产品。到了 2019 年,HUAWEI VR Glass 发布,外观上更接近于眼镜的样式,整体也更轻薄。
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
和华为入局的节奏基本一致,小米在 8 年前推出了 VR 眼镜盒子,后期又推出了 VR 眼镜,可以与手机联动。除了 VR,小米在 AR 上也在持续研发,并在 2021 年发布了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采用单目 MicroLED+ 光波导方案,可以脱离手机单独使用。
同样是在 2016 年,vivo 推出了一款适配于 Xplay 系列的 VR 眼镜盒子,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选择,VR 更多的是手机的配件,提高观影、娱乐等体验。2019 年,vivo 公开了 AR 眼镜的信息,支持双屏异显和 6DOF 技术,依旧是可以连接手机后使用,从而可以实现移动办公等功能。
OPPO AR Glass 2021,图片来源:OPPO 官网
至于 OPPO,在元宇宙的探路上则是比较谨慎,直到 2019 年的 INNO DAY 上才展示了 AR 眼镜概念产品,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一年后,推出了第二款 AR 眼镜概念产品 OPPO AR Glass 2021,相比较上一代更轻,搭载的则是 Birdbath 光学方案,需要连接手机使用。
再次入局,这次有何不同?
从 2016 年到今天,回看手机厂商折腾过的 VR、AR 产品,可以看出那时的技术、产业链以及商业背景,并不支持 XR 作为一个单独品类的扩张发展,它们更多的是手机的附属品。到了前两年,几乎就很少有手机厂商再去费精力去做这个赛道,甚至有的品牌负责人还公开表达出看衰的观点。
不过,在去年苹果发布 Apple Vision Pro 后,这一切就变了。即便是变化的速度没那么快,但也足以看到船头方向的调转。一方面是上游厂商更为积极,高通最新推出的第二代 XR2+,硬件规格再次提升,支持 90FPS 的 4.3K 显示分辨率的空间计算。另一方面,终端厂商也更为积极,除了传统垂直品牌,手机厂商们也在加速跨界。
魅族 MYVU AR 眼镜,图片来源:魅族官网
最 " 积极 " 的要属魅族,在去年年底推出了 AR 智能眼镜品牌 MYVU,并连发两款产品,搭载 Flyme AI 大模型,采用树脂衍射光波导技术,售价分别为 2499 元和 9999 元。其中,MYVU 探索版是双目全彩方案,重量为 71g,搭载高通 4nm 芯片;MYVU AR 智能眼镜则是单色方案,重量为 43 克。
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沈子瑜向钛媒体 App 透露,整个 AR 业务已经搞了三年了,应该也是这个赛道中投入最大的国内企业。"MYVU 的光学系统是自研的,会坚持在这个赛道,把它做深做强。"
OPPO 研究院院长刘畅曾在 INNO DAY 上表示,"AR 的迷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 3D 视角探索很多此前无法接触到的空间。" 在去年,OPPO 展示了首款 MR 设备—— OPPO MR Glass 开发者版,搭载骁龙 XR2+ 芯片,采用 VST 技术路线,屏幕支持 120Hz 刷新率,但并没有量产。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此前有消息称华为 MR 研发已有多年时间,将在今年推出对标 Apple Vision Pro 的产品。前魅族高管李楠则指出,华为 MR 设备基于自研芯片几乎无延迟的手势空间操作,搭载 Sony Micro OLED 4K 面板,重量在 350g,价格在 1.5 万元。
而在前不久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透露,下一代有手机潜质的产品将是 MR,对此 vivo 已经准备多年,预计在明年成立 30 周年之际,发布 MR 眼镜原型产品。
荣耀招聘信息
另外,荣耀 CEO 赵明也表示,其拥有一支致力于研究混合现实技术的团队。钛媒体 App 从招聘平台上发现,目前荣耀也在招聘 XR 产品经理,分析 XR 行业竞争格局,总结竞争优势与差距结合公司特点,提出 XR 产品规划方向和技术需求路线。内部拉通 XR 与手机、平板、穿戴、耳机等产品的功能布局,打造 XR 生态环境。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赵思泉对钛媒体 App 表示,MR 目前的硬件产业链从技术水平角度来说已经基本成熟,按照当前供应链布局及成本推算,成本会出现较大的下滑。
手机厂商的再次入局,相比较多年前,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供应链成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不会再 " 空手而归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硬件、软件双端升级,共促 MR 技术力提升,MR 设备长期内有望实现对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替代。
竞逐空间计算时代,XR 将是一道必做题?
苹果的入局,本身就让这个市场重新获得了升级。现如今,多家手机厂商的表态以及布局,更是让 XR 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此前,钛媒体 App 在与垂直 XR 厂商交流中得知,现在的行业正在以 " 指数级 " 的速度快速发展,虽然路线有所区别,但大家最终想要到达的终点是一样的。
一名行业分析师指出,一个产业是否处于爆发的前夕,看看供应链的发展就知道。IDC 此前就曾预计,Apple Vision Pro 发布后,将会带动 Micro OLED 屏幕的使用率。
在最新报告中,IDC 就指出,Apple Vision Pro 发布后,Micro OLED 屏幕成本快速下降。上下游供应链的逐渐成熟,也加速了 AR 产品上的规划以及迭代速度。XREAL 创始人徐驰向钛媒体 App 指出,之前 XREAL 的节奏是一年一款产品,而现在则是指少保证每年会有两款以上的新品给到消费者。
而现在,手机厂商的入局,对于当前的 XR 市场格局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对于雷鸟、XREAL 等垂直品牌,手机厂商有着更为庞大的用户基数,在品牌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XR 与手机的生态联动,也是垂直厂商所缺失的。
此前,沈子瑜还提出了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得罪同行的言论— " 没有手机公司赋能的 AR 厂商,都将看不到未来 "。在沈子瑜的理念中,友商的产品规模并不大,整个工程师思维比较重,设计也很一般。作为数码达人的尝新产品是 OK 的,但是并没有做到 AR 眼镜的本质。
对于手机厂的 " 叫嚣 ",XREAL 创始人徐驰则告诉钛媒体 App,在良性的竞争下,这是一件好事,市场越热,对消费者越受益,就像前几年智能手机百花齐放的年代,XR 行业也进入了这一阶段。" 手机厂商一定有他们的优势,但可能也会有一些局限。过去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一定会有老玩家的机会,也一定会有新人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站在一个起点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手机厂商的入局,不仅仅是产业链的成熟,更在于要抓住空间计算时代入口。对于 Apple Vision Pro,虽然形态上更偏向于 MR,但苹果给出的定义则是空间计算设备。
" 通过空间计算,数字内容将在物理空间中更加逼真,也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和物理空间融合 ",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徐梧更是直言," 空间计算时代将是 10 倍起的移动互联网,没时间感慨过去。"
未来,XR 是否会取代手机,这问题就像 AI Device 是否会颠覆传统智能终端一样,仍是一个未知。但是,面对下一风口,不去尝试,只会让自己在原有的血海市场中更为被动。
作为 " 后来者 ",手机厂商的跨界是有一定的优势,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也会加速缩减与垂直厂商之间的压力。但毕竟二者在运营路线上还所有差异,面对的主要受众以及技术的侧重性上也不同。
" 一年内成本下探速度还远不足以支持 XR 成为大众消费品,手机厂商有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线下零售体系,以及一定的消费者黏性。但垂直厂商深耕多年,在内容生态等方面仍有优势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赵思泉说道。
可以预见的是,市面上诸如三星、华为、OPPO、小米、vivo 等主流手机厂商将 XR 作为下一个重点发力赛道,但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另外,考虑到成本等问题,这次的入局能有多深也是未知数。
目前,XR 的成本仍远远大于普通 To C 级别的消费电子设备,在硬件以及生态上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首先要做的还是先成为一个大众消费品,在体量上要先起来。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赵思泉指出,厂商之所以仍在观望是由于大部分厂商没有信心可以通过成熟商业模式获利,在手机厂商竞争激烈的今天,绝大部分厂商对于是否要投入巨大成本试水还不坚定。(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 / 杜志强,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