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奇案中私奔、诈尸等事均发生于一个晚上,案件一波三折
太原奇案中私奔、诈尸等事均发生于一个晚上,案件一波三折
私奔、诈尸、偷情、杀人一系列的狗血情节都发生在一个晚上,共同构成了堪称古往今来第一奇案的“太原奇案”。其中既有嫌贫爱富逼女嫁人的俗套戏码,也有才子佳人私奔的浪漫爱情,有因奸被杀的和尚,也有含冤受屈的老汉,涉案之人皆是市井百姓,从冤案开始到圆满结局,其中情节巧之又巧,奇之又奇。破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审案奇,定案更奇,破案越发奇!
悔婚、私奔、和尚、诈尸
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满清政府正为东南沿海爆发的鸦片战争焦头烂额之际,远在太原府的阳曲县却在同一天发生了两个奇怪的案子。其一是张百万家的二女儿“诈尸”出走;其二是一个和尚被抛尸井中。这两个案子闹得动静都不小,先从这“诈尸案”说起。
张百万是阳曲城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为人薄情寡义,又甚是贪财,可惜的是,张百万已年过花甲,却只有两个女儿,也没有儿子为其延嗣,这也是张百万唯一痛惜之事。张百万大女儿金姑嫁给邻村一家财主,却没想嫁过去不足一年丈夫就因病去世,就此寡居在婆家。二女儿玉姑与本村曹家之子曹文璜定了娃娃亲,后来曹文璜之父死在江西任上,家道就此中落,曹文璜也因此多被张百万讥笑,最后为博得岳父看重,竟然学人家经商,结果一年多未回,生死不知。
张百万乘机向曹家提出断了婚约,并擅自将女儿许给了阳曲县巨富姚家。但事到临头张百万向玉姑说此事时,女儿却坚决反对,说道:“女儿既已许嫁曹家,怎能再嫁别人?这一来失信于人,二来让女儿以后怎样面对婆家?要嫁你嫁,我不去!”张百万大怒:“我乃一家之主,这事由我不由你!”说完,摔门而去。
父女俩闹了个不欢而散。张百万心想这事需趁热打铁,先把玉姑嫁过去,生米做成熟饭,到时候玉姑不认都不行,于是很快连娶亲的日子都定了下来。
世间事总是那么巧合!等到玉姑临嫁的前一天,曹文璜突然经商回来。这次行商赚了一笔钱,他第一时间就来到岳父家想与玉姑完婚,但被张百万赶了出去。玉姑在后院听说后,既急又恼,想了半天居然想出了个最俗套的法子——私奔!
玉姑也是有主见之人,当天晚上她便搭梯子翻墙出去,直奔曹文璜家,然后对他说:“如果你想娶我,非私奔不能得!那……你愿意么?”曹文璜被玉姑的大胆吓得不轻,不过想起岳父对自己的刁难、讥讽,他说道:“你身为女子都敢,我又有何理由拒绝呢?”于是,二人简单收拾了一番,便出门私奔而去。
二人半夜三经走了两三里路,玉姑指着前面说:“那里就是我姐姐家嫁的村子,我们先去找她投宿。”曹文璜觉得可以,便往金姑家而去。
到了金姑家后,玉姑敲门好久金姑才给开了门,恼怒道:“你明日就要嫁人,你来这里干什么?”看到曹文璜后,她又继续道:“父亲可早有吩咐,让我不能收留于你。要我说,你们要不回家要不私奔,私奔就找个父亲找不到的地方,不然咱爹找来了,有这小子好看!”
玉姑与曹文璜对视了一眼,觉得金姑说的甚有道理,于是拜别金姑而去。
结果没过多久,张百万果然带着人马追至,他敲了金姑半天门才开,气恼道:“你把二丫头给我交出来!”
金姑也是生气,一晚上两次被人敲门,便没好气地说:“我这里哪有你的二丫头?要找去别的地方找去!”张百万不管这些,手一挥便让人搜查整个院子,但四下的确无人,这让张百万犯了难。他忽然看到自家姑娘老在偷瞄旁边一个大衣柜,他便要上前搜查。
金姑脸色大变,急忙阻拦父亲。这一拦张百万更相信里面藏了玉姑,于是不耐烦说道:“莫要阻拦,否则连柜子一起抬走!”但金姑竟然还要泼命一样阻拦。看着衣柜上的大锁,张百万掏出一锭银子道:“柜子我买下了,来几个人抬走!”就这样,张百万将衣柜直接拉回了家。
张百万有心让玉姑在衣柜中多吃些苦头,又怕她在衣柜中闷出毛病,只好让人找来一把斧头,强行将衣柜给劈开。众人定睛一看,这柜子里哪有玉姑,分明是一名赤身裸体的和尚嘛,再探其鼻息,却是一丝全无,原来此人已经憋死在衣柜中。
张百万这才反应过来,金姑死活不让打开衣柜,原来竟然是与和尚私通,可事已至此,天亮姚家就要来娶亲,又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候管家出了个主意道:“老爷,这和尚已死,二小姐又不见踪影,我看不如将二小姐的凤冠霞帔给这和尚穿上,来个李代桃僵之计,就说二小姐被逼亲自尽,这姚家看到死了人,自然也不会怪罪,等办完丧事,将和尚找个乱葬岗一埋,此事也算揭了过去。”
张百万一听,虽然这计谋不算完美,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于是让家里人依此计而行,甚至还将金姑又叫回了家,帮衬伪造丧事现场。紧接着又到姚家报丧,称二小姐因逼婚上吊自杀,死的时辰很不吉利,天不亮就得入殓,让姚家派人来看看。
这姚家人一听,觉得是自家将人家女儿逼死,心下万分愧疚,派人送来了重礼便匆忙而回。
经过这一番折腾,时间已到三更时分,突然和尚尸体猛的坐了起来,在场人都大惊,不知谁喊了一声“诈尸啦”,现场人多时跑了个干净。这时候金姑跑了过来对他说:“傻坐着干嘛?现在不跑更待何时?”和尚看了周围的条幡,还有撒落一地的纸钱,大概明白了些什么,于是爬出棺材从后院越墙而出,逃命去了。
其实,和尚是被暂时憋晕过去,折腾了一气,又缓过劲了,那是什么“诈尸”呀,张百万想着这和尚逃了也好,以避免金姑私通的尴尬,更不用担闷死人的罪名,就随他去吧。
井中死尸
张百万家中事就以和尚逃走告一段落,案件到了此处,远远称不上奇,但第二天早晨发生的事才是“太原奇案”的开端。
这天早晨,距离张百万家约两三里的一个村庄,村民们一如既往地排队在水井边打水。
忽然有人大惊失色,扔掉水桶嚷嚷起来:“这水怎么是红的!这怎么回事?”大伙定睛一看,水桶里的水真是红色的,再仔细一闻,有腥臭之味,见多识广者便说这是血水。
众人再往井口下面一瞧,有个东西一浮一沉地在井里。当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个东西捞上来一看:竟是一具脖子有刀伤的光头尸体,身穿青色长袍。
村民们一看,这是出了命案啊,大伙赶紧到县衙报案。仵作查验后认定,死者头顶有戒疤,可能是和尚;但穿的衣服不是僧袍,而是普通百姓的衣裳;至于死因,很像是被人一刀毙命。
经过多方查找,死者身份确定:正是崇善寺走失的一个法号叫“定慧”的和尚,是个游方僧人,来崇善寺也就半年有余,可据其他和尚反应,这定慧和尚离开寺庙时,穿的是可是僧袍,不是青衣。
那么问题来了:和尚身上的青衣从何而来?他又为什么死在井里呢?
知县杨重民亲自来到现场勘察。杨重民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甲进士,处事干练,为官清正,常常自比近朝的彭施二臣,唐宋之狄包二相。
对于杨重民来说,只要找到尸体身上所穿衣服的主人,案子就好办了,于是大声问周围人道:“可有认识这身衣服之原主人?”他这么一问,看热闹的村民马上关注起这件衣服来,有人便随口答道:“好像卖豆腐的莫老汉穿过这件衣服!”
杨重民马上让人传莫老汉来审问。莫老汉得知案情后连连喊冤,说道:“这身衣服是我的没错,可这和尚跟我死却是半点关系没有。”杨重民皱着眉头又问:“为何你的衣服穿在那和尚的身上?”
莫老汉是这样陈述的:我本来有头驴,主要靠它拉磨,磨豆腐。可是这几天驴借出去了,豆腐生意还得做啊,只好后半夜起来自己磨。这时,突然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穿着凤冠霞帔的新娘。我正纳闷呢,新娘开口了,却是男人的嗓音,自称是和尚。他说:自己不知被谁套上了这身衣服,这样的打扮肯定没法去寺庙啊,路过你们豆腐店,想借身衣服。至于这身凤冠霞帔呢,就留给你吧。我觉得,既然人家有求,就帮一把呗。于是,给他找了一件青色长袍换上,把那凤冠霞帔留了下来。
杨县令听到此处的“凤冠霞帔”四个字,马上便留心起来,因为之前有人报案,称张百万之女诈尸出逃,逃之前穿的就是“凤冠霞帔”,他觉得这两个案子必有联系,便让人将张百万带来,让他识别那身嫁衣。
张百万哪里敢说实话,他看着那身嫁衣哭道:“正是我那可怜女儿的嫁衣,我这丫头怎么这么命苦,死后也不得安宁,还让人剥了衣服!真是黑心不得好死啊……”
张百万一番言语竟激起了杨县令的悲悯之心,他随即得出了自己的推断:定是莫老汉见财起意,偷走玉姑尸体假装诈尸,虽然扒下玉姑身上的凤冠霞帔。可能碰巧又被那和尚遇到,莫老汉便把那和尚杀死,然后抛尸井中。
正思索间,突然衙役来报,称莫老汉家中的切豆腐的刀与尸身伤痕相符,杨县令微笑道:“案子破矣!”随后又问莫老汉道:“且不说你那豆腐刀与死者伤痕相符,就是你那头驴借给了谁?”
莫老汉道:“我那驴借给了张百万的女婿,自称是曹文璜的,当时他还带有一女子,声称是张百万小女。这女子路上崴了脚,行走不便。我看他们可怜,就将驴借于他们。”
杨县令问张百万道:“你可有这样一个女婿?”
张百万急忙辩解:“小女嫁的是士绅姚家,何曾嫁什么姓曹的,玉姑明明是暴病而亡,又怎能与人私奔?你这老汉犯下杀人大罪,竟妄想污我家的清白名声来自辩,实在是可恶之极!”
杨县令显然也不相信莫老汉之言,因为这一切事情赶得太巧了。这时井里的光头男尸和穿着嫁衣的死人诈尸两案已震惊太原府,知府派出专员通知阳曲县尽快破案,杨县令看这莫老汉不招,便用了大刑。
年逾花甲的莫老汉在受了数次夹棍之刑后实在忍受不住,连哭带嚎的被迫招认了。杨县令将供状拟好,让莫老汉按了手印,就草拟结案文书上报太原府,等候上司批复。
就这样,这场离奇命案不到三天便被杨县令破获,县中之人皆夸其慧眼通神,明辨奇案,其声望也达到顶峰。但唯独未找到玉姑尸体,暂时还不能上报刑部,山西按察使衙门督促杨县令尽快找到尸体结案。
案情反转,曹文璜出现
就在杨县令享受百姓们敬仰之时,破案后的第十二天,有人敲响了衙门门口的鸣冤鼓。
击鼓之人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自称是玉姑的丈夫,名叫曹文璜,当他见到杨县令后,立即爆出两个猛料:第一,莫老汉的确将驴借给了自己,而非驼运尸体;第二,玉姑未死,现在在交城县衙陈砥节大人处。
这两个消息一出,杨县令立刻就坐不住了,如果莫老汉是冤枉的,那么代表着自己之前的审案是完全失败的,以至于定下一桩冤案,那么这样一来,案子不但需要重申,自己在百姓心中没了威信,同时极有可能以后的仕途也就止步于此了。
但为了保险起见,杨县令还是将张百万叫来看看这位女婿是真是假。张百万之前已经说了无数谎话,自然这次也不能承认,所以直接断言:此人非我女婿!
现在二人各执一词,真假难辨,杨县令毕竟是个官员,他知道这些人所谓的真话也许一句也不是真的,所以他只相信刑具。于是将各种血淋淋的刑具往二人面前一堆,说道:“说真话,用不着受刑,否则的话,我就不客气了!”
张百万毕竟见多识广,见杨县令已经动怒,他也只好实话实说,将自己背信弃义,悔婚一事详细交代出来。
杨县令听后已经料定,此案必然是冤枉了莫老汉,但案子已经报到按察使衙门,人家也在等着玉姑的尸首结案,此时推翻定案,自己的经营多年的良好官声必然瞬间烟消云散,这让一向心高气傲,视名声比命还重要的杨县令怎么办?但若是这样错下去,曹文璜又要怎么打发?难道真的要让无辜者沉冤,真凶逍遥法外?
其实讲到这里,案件的焦点仅剩下一个,那就是和尚之死,但是杨县令显然没有考虑案子,而是在考虑自己的名利声望、顶戴花翎以及身家性命,而案子本身已经被他故意忽略掉了。
杨县令心烦意乱,有一个人比他更烦,那就是张百万。从他本身来说,和尚之死、和尚与金姑的私通、玉姑与曹文璜的私奔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都关乎到自己家的声誉,所以他纵然明知莫老汉是被冤枉的,但一心也要将其冤枉到底。但是好不容易一招瞒天过海之计却被曹文璜给揭露出来,此时的他只想将曹文璜置死地而后快。
张百万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叫过管家李四说道:“曹文璜不除,我张家以后就没脸面在阳曲地面上混了。这样,你去账房支取纹银三千两,给杨重民送去,一定要让其治曹文璜一个同谋之罪,让此案永不翻案!”
李四拿着银票找到杨县令后,杨县令也正有此意断案,只是这银票未收,引得李四惴惴不安,出门后杨县令的师爷王先利却叫住了他微笑着说道:“做事情不能只拉弓不放箭,银子还是要花到前头,事情才做得通畅!”李四恍然大悟,将银票交给师爷后并承诺,事成之后还有五千两银子相赠,师爷承诺:一切让张百万满意为止!
不久,师爷王先利便通过关系找到太原知府沈琮,递上了张百万所赠的五千两银票将来意一说,当下二人便一拍即合。
数日后,府县共同会审该案,太原知府沈琮不由曹文璜辩解,便对其动用大刑,杨重民心下不忍,便称病借故回了县衙。知府沈琮最终迫使曹文璜承认了自己是杀人帮凶,就这样,案子再次基本维持了原判,唯独不同的是曹文璜也被诬陷为从犯被收监,性命也危在旦夕。
交城县令陈砥节得知消息后,甚是不解,他急忙给杨重民写了封信托付其招呼曹文璜,并将曹文璜带驴来到交城一事详细说了一遍,声称其为自己义子,他为其证明清白。杨县令觉得难办,便将信件交给太原知府沈琮,岂料这沈琮信都没看就说道:“犯人招供,该案已定,看此无用,那回去吧!”
案件到了现在,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了一桩冤案,为什么说这“太原奇案”奇呢,因为该案又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翻了案。
案情再反转,真凶显露
原太原知府沈琮收了一大笔银子后便上交了辞呈,吏部批准之后同时任命交城县令陈砥节为太原知府。在升任知府后,陈砥节看处决曹文璜之日时日无多,便马上重申此案。
他看完卷宗后发现了三大疑点:第一、死者为一刀毙命,这莫老汉无论从体力还是技艺上看,都不可能把正值壮年的定慧和尚;第二、曹文璜与定慧和尚素不相识,无冤无仇,怎么会成了从犯?这毫无杀人动机而言嘛;第三、玉姑是本案关键人物之一,她已回到阳曲,为何杨县令不找她问案?
于是,陈砥节以这几个疑点为由,上书按察使衙门,要求发回此案重审。正好按察使衙门也觉得此案定有蹊跷,也就批文明示将此案发回,陈砥节便邀阳曲县令杨重民府县共审。
陈砥节首先提审了张百万,他问道:“你女儿因何病而亡?请的哪家大夫?开的什么药方?人既死为何要穿戴凤冠霞帔?”张百万张口结舌,哪里能回答上这些问题。陈砥节随之将玉姑从后衙请客出来与其相认。
张百万看到此处顿时瘫软下去。陈砥节对他说:“此案因你一再蒙骗官府,致使此案几定几翻,莫老汉与曹文璜先后被冤,你如此恶行,该当何罪?”
张百万俯首道:“小民有罪,当时只想顾全两个女儿的名声,又怕姚家过来打官司,无奈之下作出此举,小民任由大人发落!”
陈砥节看着他道:“念你在县中口碑尚好,虽有欺瞒之罪,但还算有情可原。本官给你个机会,罚你纹银千两为莫老汉、曹文璜疗伤,此事就算揭过!”
张百万惭愧万分,由玉姑扶着回了家。
陈砥节又对一旁的杨重民道:“玉姑之案虽然了结,但和尚之案尚未审定,是不是莫老汉和曹文璜所为,我们且审下去看看。”然后命人将二人带上堂来。
他看着下跪的曹文璜道:“你是二更天到的莫老汉豆腐店,那和尚是五更末才至,当时你已离开一个半时辰,这段时间你在哪里?”
曹文璜回答说:“我与玉姑一直在赶路,否则也没有那么快赶到交城县衙,且不说有玉姑给我作证,我要返回豆腐店杀人,一来一回便是数个时辰,我怎么能到交城?更何况,我与其无冤无仇,根本没有作案动机啊!”
陈砥节道:“的确,所以说你与莫老汉共同杀死和尚,这案子断的有些荒唐啊!”
旁边的杨重民如坐针毡,面红耳赤道:“大人说的在理,先前本官确有错判,幸得大人慧眼明查啊!”
陈砥节道:“那么,本官判曹文璜无罪,杨县令以为如何?”也不等杨重民回答,他当堂将曹文璜无罪释放。
再看向那莫老汉,只见他颤巍巍道:“小民也是冤枉的呀,那和尚真不是我杀的,可能杀他的人与我用着一样的刀,我那豆腐刀,是从阳曲城南王铁匠铺购买的,叫他来一问便知谁用此刀,按图索骥寻找真凶即可!”
陈砥节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莫老汉道:“你倒是不错,死中求活,居然给官府指明一条破案之途,来人,请王铁匠来堂!”
王铁匠来堂后看了豆腐刀,对陈砥节说道:“这种刀小人打过无数把,很多人都在用,卖凉粉的、卖肉的、卖瓜的、卖豆腐的用的最多!”陈砥节点头称是,示意铁匠退下,转过头对杨重民道:“很多人用这种刀,看来那和尚之死是另有原因的,不能因一把刀就断定莫老汉就是杀人凶手。而且我认为,莫老汉年岁已高,驴又借给了曹文璜。他不可能有力气背着和尚尸体扔到那么远寺庙边的井中,以此推断,凶手定然与和尚认识,当时天色渐亮,凶手必不会背着身体走远,那么凶手应该是王铁匠所说的几种职业之一,住址与抛尸处不远,而且身体比较强壮!你按照这几点,布置衙役去细细查访。”
果然不出陈砥节所料,仅仅两日,事情就有了眉目。衙役们认为离寺庙不远的吴屠夫嫌疑最大,此人以杀猪卖肉为生,用的也是与莫老汉的刀一样,不过此人在莫老汉被杀后就搬走,现不知去向,市井中有人传言称其妻子叶阿菊与那和尚有奸情。
陈砥节觉得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于是很快开出通缉令,只过了五天,便有人告发称吴屠夫与其妻叶阿菊在晋祠出现,衙役们一鼓作气很快将其捉拿归案。
吴屠夫见事情败露,便交代起来。原来,定慧和尚离开豆腐店后,觉得自己身着便装不方便回寺,闲来无事便准备去找与自己通奸的叶阿菊,不曾想吴屠夫忘记拿秤砣,当回家取时,居然听到自己妻子与人通奸,于是冲进去便将这奸夫给砍杀。定慧和尚之死再次证明了一点:男人管不住下半身,迟早会出大问题。
案子真相大白,因定慧行奸在先,吴屠夫激愤杀人,被判杖二十流两千里;叶阿菊通奸在先,又隐匿命案,杖责九十;阳曲县令杨重民草菅人命,被革职留任;太原知府沈琮后台极大,朝廷有人力保,最后竟逃脱了处罚;莫老汉无罪释放,拿着张百万赔偿的银子回了家;而曹文璜和玉姑也终成眷属。
清末四案中,唯独此案与政治无关,属纯粹的刑事案件,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也远不如其他三案,但该案案情之曲折、情节之离奇让人为之瞠目,故称奇案。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的满清已经是江河日下,其吏治腐败已经到了极点,本案之所以能够彻底翻案,并不是陈砥节有多么为官清明,而是其恰逢其事,在包庇自己义子曹文璜的同时,也是借这一桩案子来树立自己新任知府的权威,即便是他在本案中表现绝佳,但也多是出于私心。所以说此案奇则奇矣,可也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倘若曹文璜不是当事人,再换个人来,或许又是一番其他光景。
在清末这腐烂不堪的制度下,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所谓清官,不过是以自私自利之心,办上一件明白案,这已经算的上是清官。但即便在当时,陈砥节这样的官员往往都是极少的,趋利避害者有之,官官相护者有之,唯独没有的就是真正的“清官”,这从后来的“杨乃武小白菜案”、“刺马案”皆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