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爱过 才会懂得
只有爱过 才会懂得
爱情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谜,很多人用了一辈子都参不透谜底。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有时候,我们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一个人。《不曾爱过 怎会懂得》一书通过众多优秀男子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情。同样是美酒,却是各种滋味。
李叔同:他那样耀眼,一如夏日的初光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
李叔同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出身天津一个富商家庭,自幼聪慧异常,像任何旧式笔记小说里的公子哥,如珠如玉,天赋异禀,腹有诗书,翩翩风姿令人倾慕。他的父亲乐善好施,有“李善人”的美誉。
李叔同的一生可以分为两段。上半生意气风发,琴棋书画、诗词歌茶,样样精通,成就不俗,尤其在音乐、绘画上成绩斐然,十足一个全才。他15岁时便写出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声名鹊起。他年青时腻烦了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不愿走学而仕则优的路子,反而迷上了诗画戏曲,三天两头往戏园子里跑,有时还客串个角色。“百日维新”时,他因刻一方私印“南海康君是吾师”而被政府定为判逆之党而远走上海。他在上海时年轻才盛,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此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等才俊,当时人称“天涯五友”。1907年,李叔同登台表演话剧《茶花女》,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舞台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和道具开风气之先,反响很大,一时万人空巷;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同时擅长各类绘画,并开裸体模特的先河。他爱一行,精一行,是个十足的全才。
张爱玲曾经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在李叔同面前,很少有人能高傲起来。他像一个青衫侠客,抚琴踏歌,挥毫泼墨,撩拨了不少少女的心。可是天才都是寂寞的。也许因为曲高和寡,没有人能真正抵达他的内心,与他并肩,他选择了离开妻儿出家为僧。在面对第二任日本妻子诚子的质问时,他回答:“爱,就是慈悲。”看透了情爱的他,最后的回答云淡风轻,可是爱的人又有谁能全身而退?
遇到这样的男子,是缘,也是劫。
林语堂:活得通透,懂得珍惜
“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还曾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婚前有两位恋人,家乡的初恋橄榄和陈锦端。初恋带给了他甜蜜的爱情,却在他读书时嫁了当地的商人,留给了他很大的伤痛。遇到陈锦端时,因其父亲反对,林语堂退缩了,却在深夜里失声痛哭。可是如此爱,为何不坚持?也许是被伤了自尊,也许是被践踏了自己的骄傲。可是,在爱情里谁没有过委屈和被伤害?如果后来的婚姻不尽人意,那么他的一生也许永远都会悔恨当初的软弱和逃避,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痛哭的夜晚。从他后面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仍然走不出那段情深。所幸,命运眷顾,后来的他遇到了妻子廖翠凤。廖翠凤是鼓浪屿首富廖家的二小姐,在遇到林语堂后陷入热恋,却遭其母反对。廖翠凤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也因这句话,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婚后,他以“只有离婚时才用得上结婚证”为由将结婚证烧掉。生活困难时,廖翠凤主动外出打工,变卖陪嫁首饰度日。林语堂对婚姻也十分忠诚,两人相濡以沫,生活虽艰苦但也幸福。
都说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活得很通透,我想林语堂才是那个最通透的人。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他懂得珍惜婚姻,知道取舍,也能把握分寸。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担当。
爱上这样的男人,他不够勇敢时,你就必须勇敢。他有很强的自尊和骄傲,那么你就要放弃同样的自尊和骄傲。不然,遇见不如不见。
徐志摩:
爱上浪漫飘渺,只为寻一灵魂伴侣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得则吾生,不或则吾灭。”
徐志摩在民国一众文人中,算得上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照片上的他眉目清俊,有一股山明水净的味道。他原名章垿,出生于浙江海宁,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首富。他自小生活优裕,不识疾苦,是个悠闲的翩翩少年。书中对他的描述比较到位,认为他不是个十恶不赦的负心人,就是犯了旧时才子的通病:一厢情愿而又一往情深。他让人可怜,又让人可恨,却讨厌不起来。
从左至右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情怀洒脱的徐志摩一生围绕了三个女人。宜室宜家的妻子张幼仪,充满才情的林徵因,惊艳夺目的陆小曼。这个浪漫主义诗人对待爱情充满了幻想和热情,他的一生渴望灵魂的伴侣,渴望飘渺的爱。他对秀丽端庄、条件不差的妻子张幼仪从来不掩饰厌恶,在长子出生后就选择了外出留学。即便后来一起在伦敦,他也依然抵触这个妻子。在遇到林徽因后,他更是一直想着离婚。林徽因像一团鲜亮的烟火出现在了他的生命里,唤醒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并为她写下了名作《再别康桥》。即便在张幼仪生第二个孩子后,他虽然难掩欣喜,但对妻子依然冷淡。他对爱情的渴望像他诗里所描述的“我们要寻死,我们交抱着往波里跳,绝灭了这皮囊,好叫你我的恋魂悠久的逍遥。”他渴望浪漫、惊世赅俗的爱情,而妻子张幼仪显然无法满足他的幻想。即便后来林徽因和梁思成已订婚,他依然执着,并放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像一个单纯又固执的孩子,在爱情面前不肯妥协。当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后,他单方面失恋了。历来成就一个诗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失恋。失恋成就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陆小曼的出现犹如在徐志摩灰色暗淡的感情生活里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陆小曼的才情不输林徽因,她外表迷人,钢琴、绘画、书法、外语无不擅长,并在外交部待了三年。她是一位名媛,举手投足都自带风情。陆小曼当时已婚,在她离婚后第二年与徐志摩再婚,徐家因此他们两人的结合与徐志摩一度闹僵,甚至停了他的生活费用。在爱情面前,徐志摩从不妥协,可是婚姻毕竟不同于恋爱。陆小曼活泼好动,频繁出席各种场合,大展风采,开销也大,陪伴徐志摩的时间相对较少。徐志摩不得不四处奔波,赚取生活费。两人在生活中的分歧也起来越大。他对浪漫爱情的执着被婚姻的琐碎和生活的艰辛折磨得疲惫不堪。最终,这位浪漫诗人以飞机失事这种浪漫的方式离开了。
陆小曼对他有一段评价: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了白开水,淡而无味。
浪漫的爱情本就是个童话,而这位浪漫的诗人却对爱情和生活一直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他像一个孩子固执地认为爱情和生活就应该是和爱的人心意相通,诗词歌赋,互诉衷肠,朝朝暮暮,而现实却相距甚远。很多人对他的结局冷眼相看,认为他背叛和抛弃张幼仪,这是报应。其实他才是最可怜和可悲之人。他明白张幼仪的好,可惜张不是他要的爱人,给不了他想要的生活。他明白自己爱的是林徽因,可惜林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一起生活。张幼仪爱他,所以内心是充实的。徐志摩不是陆小曼生活的全部,所以陆小曼也不孤单。而徐志摩的一生都在追求浪漫的爱情,这并没有错,可惜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生活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还有柴米油盐的艰辛。这样的男人,可以是知己,可以是恋人,却非一个女人一生的良配。
钱钟书:初会便已许平生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中国自古以来,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年轻时,我们总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一个挑战。现在回过头来看,几千年的文化总是有它的魅力所在。
钱钟书和杨绛便是门当户对的一对。如果一个女人能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如钱钟书这样的男人,刚好又是彼此钟情,那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他年少轻狂,博学多才,和同样书香门第的杨绛相遇,一见如故。钱钟书说:“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他一反平时的狂,真诚地向她解释,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说这话时的一丝紧张和不安。他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妻子能得到的最大的赞美了!事业上,他有他的张狂,而面对妻子和女儿,他展现了一个男人的温柔细腻。他把婚姻比作围城,刻薄地道尽了男女间那点心思,但他和杨绛的婚姻却十分幸福,在围城里白头到老。
年轻的女子大多喜欢如徐志摩、袁克文一类的男子,俊朗潇洒、浪漫天成;成熟的女人才更懂钱钟书。我们年轻时都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真正天长地久地生活,谁又能拒绝如钱钟书一样的伴侣。
遇上,便是一生。
张学良:本是花间客,风流成薄幸
“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
张学良的一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女人。他是民国最著名的浪子,风流倜傥,是个传奇,也是无数女人的血泪史。
他的一生有两件事令人刮目相看。其一是西安事变,改变了张学良,让他从一个继承父业的二世祖,一举变成了名满天下的爱国将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都是他一生的亮点。其二便是于凤至生第四个孩子时,大病一场,本以为药石无救,张于两家人私下商量将于凤至的一个侄女娶进门,以代替其照顾年幼的孩子。出乎意料的是,张学良不肯答应。“我太太现在病得这么重,你们真的要我现在就娶她的侄女,那我不是这边结婚,那边催她死吗?那叫她心里多难过啊!”张学良虽风流成性,但他知道游戏的底线在哪里。面对张家的不管不顾,他干脆直接跑到于凤至榻前,把话挑明:要是她愿意,他就娶,但他现在是不会结婚的,至少等她真的闭眼才可以。于凤至后来竟痊愈了,她非常感动,对他更是纵容。
赵一获在时光正好的年华爱上这样的男人,是不幸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耗费了美好的青春陪伴了张学良的一生,却不是他的最爱,甚至连名分也是姗姗来迟;幸运的是西安事变成全了她传奇的一生,也让他们相守到白头。
这样的男子,遇上了,爱一场,各尽欢喜;爱尽了,便放手,两不亏欠。
张伯驹:易求无价宝 难得知心人
“人生如梦,大地皆春。人人皆在梦中,皆在游中。”
张伯驹,名列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天性散淡超逸,在为人涵养上更是让人高山仰止。他视金钱如粪土,不惜倾家荡产,倾尽一生收藏书画,只入不出。用毕生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一心避免中华国宝流失国外,最后却将自已收藏的所有藏品捐献给国家。在张伯驹辞世后,世人哀叹:世间再无张伯驹。他为了守护《平复帖》,差点命殒歹徒之手。在袁世凯复辟闹剧收场之后,他的儿子袁克定人见人躲。只有张伯驹收留了他长达十年,只因为袁克定当年不肯与日本人合作。
张伯驹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敬佩,他的爱情也同样令人称赞。在遇到潘素以后,他的诗就只为她一人而写。他慧眼识才,不计她的出身,将一个烟花女子一力培养成声名显赫的画家;她也不负他的真心,用一生陪伴他到最后。
人的一生要遇到一个懂你的人,真心不易。遇到了,该是多么幸运。懂你是比爱你更重要的存在。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而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人世间,那些彼此折磨得最疼的男女,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不懂。在感情的世界里,了解是比爱更重要的存在。
邵洵美:陌上人如玉 公子世无双
“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诗人兼出版家的邵洵美应该算得上现代文坛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饱受争议和攻击。我想,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太好了,遭遇周边的嫉妒,甚至有些是他曾经帮忙过的人。他的故事让我感到心痛。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如此美好的男子,却生不逢时,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的一生都轻财重义,只要朋友有需要总是义不容辞地帮忙,并且不要回报。新月书店后期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困境,徐志摩从中斡旋,找他帮忙,他毫不犹豫地接收,将该书店撑了下去;在胡也频遭杀害后,徐志摩和沈从文等人筹款将丁玲母子送回湖南老家,他们捉襟见肘时,邵洵美慷慨解囊,拿出了1000元送给丁玲,并声称不用归还;留学的徐悲鸿夫妇合用一份留学经费,生活拮据,邵洵美时常施以援手;夏衍还未成名,朋友将他的译稿拿给邵洵美,希望他能帮忙出版,接济一下。他连稿子都没看,马上拿出了500块……
他的慷慨侠义在当时的上海人人皆知,素有“沪上孟尝君”的美誉。
邵洵美不是一个靠着祖上余荫的纨绔子弟,也不是一个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他有出版家的眼光和能力,他热衷办书店、搞出版、编杂志,他的钱都投在了创办文化事业和接济朋友上。一个品性纯良、又极好的男子,不会拥有太差的爱情。他的两段婚姻都比较圆满。他是一名天生的诗人,他的诗集《诗二十五首》第一首诗题为《赠一诗人》,其实是写作者心目中诗人和诗歌的理想境界,远离了世俗的喜恶,追求精神世界的洁净和美好。
如此诗一般的男子,值得用一生去陪伴、守护。
合上这本书,我叹了一口气。如作者所言,这一出民国情事,美人层出,君子无双。至情至性如他们,出类拔萃如他们,为我们给出各自的爱情解答。
幸福或者不幸,我想也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会懂得。
百家荐读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一书由张其姝所著,2016年由现代出版出版发行。
荐读人
许愿,天台民生村镇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爱工作,爱生活,爱读书。
分 . 享
美|好|智|识
readersup
请大胆鼓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