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币的演化
冥币的演化
冥币,俗称烧纸,随着生活的富足,其形状越来越像货币。
四十多年前的冥币是由大张的黄表纸割裁成一尺左右的正方形,然后大约每三十张为一摞,用一个叫“纸凿子”的工具在上面打出类似铜钱形状的印痕,再把“打印”好的纸一张一张叠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式样,才可焚烧。敲打“纸凿子”的工具必须是木制的榔头,不允许使用铁制的斧子或锤子,否则“不好使”。而且操作的人只能跪在地上砸,以示心诚,本人在十岁左右时,每逢过年都参与制造这种“货币”。
八十年代中期左右,人民币刚出现百元大钞的时候,“纸凿子”基本不使用了,就拿百元大钞在割裁好的黄表纸上“比量”,每张纸能“比量”十次左右,面值大约一千元。这种“影印”的“货币”好处是省时省力且面值较大,弊端是缺乏真诚,有人说先人收不到,有“假币”之嫌疑。
再往后有人专门经营油印好的烧纸,上面直接标有千元、万元字样,而且印上“酆都银行”落款,以示发行机构的权威性。
到了二十一世纪,经营冥币的人越来越多,冥币的式样更是五花八门,有油印的,有彩印的,而且面值从百元到百万到万亿,要多大就有多大,金山、银票、聚宝盆、摇钱树更是不在话下,流动性释放的一年比一年大。
行笔至此,有如下瞎想:
1、先人的富贵由后人掌控。
2、中国的先人个个腰缠万贯,外国的先人贫困如洗。
3、这么多的钱,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消费的呢,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