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书 - 蔡邕《笔赋》赏析-“上刚下柔,乾坤之正”
识书 - 蔡邕《笔赋》赏析-“上刚下柔,乾坤之正”
在书法艺术正式进人辞赋创作领域之前,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文具—毛笔—先成了“咏物赋”的题材之一,这也可以看成是书法赋萌芽阶段的另一种表现。最早的咏笔赋就是蔡邕的《笔赋》,这不仅是一篇对笔的礼赞,也是一篇对书法的礼赞,从中可以窥见蔡邕书法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蔡邕在书法上,工篆体,尤善隶书,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在书法史上的贡献颇大,主要有:手书《熹平石经),始创“飞白”书体,留下不少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唐代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笔赋),惜皆未全引,致使后人只能见其残貌如下:
【原文】“昔仓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烁乐焕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巫以漂悍,体遇迅以骋步。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书(或作画)乾冲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或作舰)。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弃伦。综人事于略昧兮,赞幽冥于明神。象类多喻,靡施不协。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国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蔡邕的书法理论思想:其一,书法之美源于自然。自《周易》以来,整个自然万物的产生及其构成和运动的规律,就被认为是根源于乾坤阴阳的运动和变化。而中国文字很早也被认为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依类象形”的产物,体现着天地自然的法则。“书乾坤之阴阳”即是把书法艺术同宇宙的根本规律相联系,明确地指出了书法美的自然哲学依据,认为书法的美与乾坤阴阳的运动变化、和谐统一不可分离。这种观点在蔡邕的(九势》中得到了更加明白的阐述。
其二,书法之美又在于它具有巨大的社会精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艺术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同它用于赞美统治者的功绩分不开的,如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刻石的文字的书写等等,蔡邕此赋中更是从叙赞帝皇德勋、传扬经典、述人伦、颂鬼神等多个方面来强调了书法的美首先应表现在文字的内容上。在蔡邕看来,书法艺术中包涵着自然和谐同社会和谐的统一、自然形式之美同道德精神之美的统一。其实,这又何止是论证了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共同精神。